background image

    1、新贸易理论对贸易动因与贸易基础的解释 
    产业内贸易、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分工与贸易的迅速增长成为当今国际贸易的主要现象,
新贸易理论认为这是因为产生国际贸易的动因与基础发生了变化,不再仅仅是因为技术和
要素禀赋的差异带来了贸易。新贸易理论从供给、需求、技术差距论等不同角度分析了国际贸
易的动因与基础。
    (1)从供给角度:揭示了规模经济性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的企业的垄断竞争行为成为
贸易产生的重要动因与基础。

1977 年,迪克希特和斯蒂格利茨建立的 D-S 模型,阐述了在不完

全竞争市场结构下消费者需求多样化和企业生产规模经济的两难冲突问题。在具有规模经济
的条件下

,企业倾向于扩大生产规模,对生产者来说,产品差别越少越好;而消费者则要求产

品要具有多样性

,即产品差异。国际贸易可以解决这一矛盾:各国专业化大规模生产具有某

一方面差异的同种产品并进行贸易,既利用了规模经济性获得比较优势,又满足了消费者
对差异产品的需求。

 

  
       克鲁格曼看到了 D-S 模型解释贸易问题的潜力,首先将它应用到国际贸易分析中,建
立了规模经济理论,即一个由规模经济引致贸易的模型。通过采用张伯伦垄断竞争分析方法,
得出结论为:贸易并不需要是技术或要素禀赋差异的结果,而可能仅仅是扩大市场和获取
规模经济的一种途径。国际贸易的意义就在于能够形成一个一体化的世界市场

,厂商可以打

破单一狭小的国内市场限制

,在世界范围内扩大产品销售市场,并从别国进口其它差异性产品,

以满足消费者需求。
    综上所述,关于贸易发生的原因,新贸易理论从供给角度分析,认为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
下,规模经济就成了引起专业化与国际贸易的重要原因。即使各国的偏好、技术和要素禀赋
都一致的情况下,也会产生差异产品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并且国家间的差异越大,产业间
的贸易量就越大,而国家间越相似,产业内的贸易量就越大。
    (2)新贸易理论还强调需求因素对贸易产生和贸易结构的影响。从需求角度进行探索 ,填补
了贸易动因研究视角上的一大空白。瑞典经济学家林德提出的代表性需求理论,将需求与产
品差异结合起来解释了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他指出

,一国平均的收入水平或者大多数人

的收入水平就是一国的代表性需求。生产者只有专门生产代表此水平的商品才有可能达到规
模经济

,因此,一国应集中生产本国代表性需求的产品,出口该产品,并从与本国收入水平相似

的其他国家进口相似产品

,以满足本国其他收入水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该贸易理论表明,规

模经济容易在各国代表性需求的产品上产生

,因此收入水平越相似,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越

多。
    (3)技术差距论以不同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为分析前提,认为技术差距和模仿时滞决定了
现实的贸易格局。

1959 年,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运用技术创新理论修正了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提出了技术差距理论。该理论在解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贸易时,即是著名的生命周期理
论。同时也可解释发达国家之间贸易:即使两个发达国家在技术开发方面具有相同的能力,
所开发出的技术与产品仍会有差异,从而促成国际贸易的产生。因此技术水平接近的国家会
因为追求产品的差异性而产生贸易。从而解释了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
    2、在贸易政策方面,两个论点

——利润转移论和外部经济的提出 

    传统的贸易理论是建立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框架下,完全竞争市场是最具效率的市场 ,
任何干预只会带来效率损失。因此传统贸易理论强调自由贸易的重要性。
    新贸易理论则认为现实中市场的有效性就值得怀疑。因此提出了两个干预贸易的论点-利
润转移论和外部经济论,在此基础上提出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外部经济论认为,一些具有技术创新的高新技术产业,可以通过知识外溢为其他部门带
来收益,即产生了有益的外部经济性。政府则应该对这些产业进行扶持,从而推动整个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