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容比较丰富,但一是馆藏文物较少,仅有

400 多件,且多为调拨,三级品近百件,属于四

会出土的文物却只有十余件;二是文物种类比较单一,多集中在宋元以后。因此,在陈列的
选题和内容的取舍上,通史性的陈列模式显然不适合四会的馆藏状况;而专题式的如馆藏
陶瓷展,又没有地方特色(多为省里调拨)。因此单凭馆藏文物,无法支撑四会的历史文化
陈列。在充分考察了四会的不可移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初步确定了四会历史文
化陈列的几个方面:人文化的自然;古代遗址与墓葬;仙佛文化;特色产业等。并根据这些
主题有机会的征集文物,如自然部分征集了散落民间的地下森林水松树根;古代遗址和墓
葬的考古照片、绘图及出土文物(包括复制一些特色文物);结合第三次文物普查,对四会
的佛寺遗址、建筑构件和遗址出土文物进行了征集,如明代六祖庵的遗址及出土瓷器,清嘉
庆时期的六祖寺建筑构件木柱、石柱础等,贞仙祠的建构构件和瓦片等;搜集了非物质文化
遗产贞仙诞的相关影响资料,征集了古法造纸的工具等。这些不在馆的文化遗产,丰富了基
本陈列的内容,突破了县级博物馆馆藏单一和不足的限制。根据四会主要的文化遗产与馆藏
文物特征,馆方提出以彰显四会历史文化特色为重点,确定了陈列的主题为

“四方来会:四

会历史文化陈列

”。四方来会,即史籍光绪版《四会县志》所载,点名城市命名来源,并指出

城市的自然山水与人文之间的关系。而在陈列内容的组织方面,则根据博物馆展厅的空间和
资金的预算,初步划分为四个部分,但是对四个部分的内部组织和展品组合,则形成了不
同的展示思路,前后形成了三种展示思路。

 

  

 2.1 四“会”特点 

  

 第一种思路凸显四会文化 “会”的特点。以四方之水交会,引出四会的自然地理,点出

四会城市命名的缘由,并简要介绍四会重要的历史时期,以秦汉、唐宋与明清三部分来突显
四会的历史,点出县名绵延两千年不变,堪称岭南之最。以自然与人文交会,突出四会山水
是人文化的山水,人文与山水紧密结合的特点,并重点介绍四会作为禅宗文化发祥地的重
要历史地位,以及唐宋以后四会仙(贞仙)佛(禅宗)文化的绵延与发展。以传统与当下交
会,突出四会的文化产业,柑橘和治玉,历史悠久,绵延不断。以有形与无形交会,突出四
会古法造纸第一村扶利村集有形文化遗产(古村落)与无形文化遗产(古法造纸)融汇一
体的历史特点。用四个

“会”暗合四会的地名,从而整体上形成一个以“会”为主题的具有浓厚

地方文化特色的陈列。

 

  

 2.2 以历史为线 特色文化为纲的思路 

  

 第二种思路则是以时间为线,将各个时期的特色文化嵌入到历史线中。以四方之水交

会引出四会的自然与地理,盖四会之名源于四水相会。地理环境型塑了四会的人文和历史特
征。其一展示水系,其二展示交通,四会西延桂林,东连广州,为交通要道。交通对四会历
史影响深远,如秦时四会置县,属桂林郡,汉平岭南,归属南海郡。这是地理与人文相互影
响又一例。四会交通便利,邻近省城,故清末四会人去广州习得治玉工艺,并返回四会,促
进了当地治玉产业的发展。其三将气候与植被,四会之气候和土壤对植被有重要影响。四会
盛产竹子,为当地古法造纸奠定了物质基础。四会之土壤适于种植柑橘,故四会沙塘桔享誉
全国。其四展示地下森林,四会地下发现的地下森林,是珍贵的自然遗产,对于研究四会地
理变迁具有重要价值。现实生活中对地下森林之破坏时有发生,博物馆肩负保护自然与文化
遗产之责任(

ICOM1962 年在博物馆的定义中就有保护自然遗产之责任,一直沿用至今),

因此有责任唤起民众参与到自然遗产保护行动中来。故第一单元第一部分「自然环境」中增加
地下森林保护的内容。第二单元为四会历史肇源:先秦秦汉部分,包括史前文化(野狸冈古
人类遗址)、青铜文化(鸟蛋山战国墓葬与高地园战国墓葬)与秦汉(五铢钱等)三个部分。
第三单元为仙佛文化的交会:唐宋四会,重点展示六祖慧能相关的禅宗文化以及以贞仙为
主的神仙文化。展品以历代残存之六祖寺、贞仙祠遗构遗物为主。第四单元为特色文化产业的
繁盛:明清四会,展示明清以来四会的特色文化产业:柑橘、造纸、治玉、烧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