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303 所,至 2009 年底,我国已有 472 所高校设立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
其中的大多数属于地方院校。专业发展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

 

史上也是少见的。

  伴随着招生学校的迅猛发展,各种问题便纷至沓来:诸如专业定位不清晰、
职业定向欠明确、课程设置显杂乱、师资队伍非专业化、社会资源依托不力、生源
素质参差不齐、历史积淀不足、毕业生就业不够理想和专业社会认可度低等等,

以致有 合法性 危机。面对如此 严峻形势 ,紧贴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走向,
深化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研究,积极探索地方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特有的
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是区域性地方高校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面临挑战的积极回

 

应,更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走向成熟的必然要求。

  一、明确依托学科,把准专业内涵是区域地方性大学建构应用型公共事业管

 

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

  现代大学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而学科与专业建
设则是大学有效完成这些职能的基本载体。那么,何为学科,其与专业是何种关
系?美国学者伯顿

·克拉克在《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1983)一

书中提出学科包含两种涵义:一是作为知识的 学科 ,二是围绕这些 学科 而
建立起来的组织。对此界定,学界一般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阐述学科的涵义:一
是从创造知识和科学研究的角度看,学科是一种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
或一门科学的分支,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二是从传递知识和专业教学的角
度说,学科就是教学的科目;三是从大学里承担教学科研的人员来讲,学科就

是学术的组织,即从事科学与研究的机构。而专业则是学科衍射范围内 高等教

育培养学生的各个专门领域

[3],是大学为了满足社会分工需要而进行的专门

“ ”

人才培养活动,学科是 源 ,专业是 流。学科水平高低对大学能否培养出优秀
人才、产生丰硕的科研成果、提供优质的社会服务具有直接的影响。加强学科建设
不仅能促进学科的发展,使其产生新理论、新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将这些新理论
新观点、新方法及时充实到教材、课程中去,才能使专业产生新的活力,并整合
到人才培养中去,使学科建设促进专业建设的发展。为此,每一所大学都期望通
过不断提升学科水平,产生更多的科研成果,进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社会

 

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人才的培养通常是通过一定的模式实现的,而人才培养模式,一般认为 是
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教育教学活

动的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

[4]。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把与之有关的若干要素

加以有机组合而成的一种系统结构。一方面,它是在大学理念和大学制度有机结
合下才能实现的一个人才培养规划;另一方面,它又是基于社会外部需求和自
身教育资源配置而形成的教育过程,体现着办学者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是
人才成长和培养方案的管理执行过程。专业依托学科而生长,学科随着专业的发
展而繁荣。因此,区域地方性大学公共事业管理建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首先

 

明确依托学科,准确把握专业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