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运动,锂离子电导率和扩散系数均较高。自从

1990年LiCoO

2

被索尼公司率先使用

而步入市场以来

, 其放电容量、可逆性、充放电效率、电压的稳定性能均很好,一

直处于垄断地位

[8]

。现在市场上流通的

LiCoO

2

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球径为

5

10mm的材料,材料的堆积密度较高, 现在主要用在笔记本电脑的圆筒型高比能

量电池

;另一类是由球径为1~2mm的颗粒组成二次球径5~10mm的新型材料, 这

类材料主要用于移动电话用的锂离子电池

[9]

LiCoO

2

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其工艺研究已较为成熟,在短期内仍将占有市场,但由于金属钴属于战备物资,
钴资源匮乏,

LiCoO

2

价格昂贵且有毒性,大大限制了钴系锂离子二次电池使用

范围,尤其是在电动汽车和大型储备电源方面。随着廉价高性能正极材料的开发
LiCoO

2

 必将被逐渐取代。

现今

LiCoO

2

 的合成方法主要有高温固相合成法和低温固相合成法,还有草

酸沉淀法、溶胶凝胶法、有机混合法等软化学方法及模板法。在这里主要介绍高温
固相合成法和低温固相合成法。

高温固相合成法以

Li

2

CO

3

CoCO

3

为原料,按

Li/Co的摩尔比为1

∶1 配制,在

700~900 

℃下,空气氛围中灼烧而成。也有采用复合成型反应生成LiCoO

2

前体

,

350~450 

℃下进行预热处理,再在空气中700~850 ℃下加热。在合成之前的

预处理工艺能使晶体的生长更为完美,从而获得具有高结晶度层状结构的
LiCoO

2

,提高了电池的循环寿命,其实际比容量可达

150 mAh/ g。低温固相合成

法是将混合好的

Li

2

CO

3

CoCO

3

在空气中匀速升温至

400 

℃,保温数日,以生成

单相产物

[10-14]

。此法合成的

LiCoO

2

具有较为理想的层状中间体和尖晶石型中间体

结构。在反复的充放电过程中,由于锂离子的反复嵌入与脱出,高温合成法与低
温合成法得到的电池性质有所不同,高温合成的锂离子电池具有典型的单相反
应,而低温合成锂离子电池具有两项反应的特征。由于低温制备的

LiCoO

2

的结构

介于层状结构和尖晶石结构之间,其电化学性能比高温固相合成的层状

LiCoO

2

差。

为了进一步提高

LiCoO

2

容量、改善其电化学性能、增加其稳定性和降低成本,

可以对其进行多种掺杂改性。(

1)可以在电极材料中加入Ca

2+

 ,Mg

2+

H

+

,提高电

极导电性

,从而提高了电极材料的利用率; (2)通过加入Al、In、Ni、Mn、Sn 等元

, 改善其稳定性, 延长循环寿命;(3)通过引入P、V 等杂原子以及一些非晶物

, 使LiCoO

2

的晶体结构部分变化

,提高电极结构变化的可逆性;(4)引入过量的

, 增加电极的可逆容量

[15-16]

。体相掺杂和表面包覆、修饰往往是以牺牲某一性能

为代价,因此其实用性有待进一步考虑。

1.2  LiNiO

 2

LiNiO

2

是继

LiCoO

2

研究较多的层状化合物,

LiNiO

2

为层状结构,与

LiCoO

2

结构相似,同属

α-NaFeO2型结构。属于斜方晶系,晶格参数为a=0.29nm  ,

c=1.42nm ,c/a=4.9,6c位上的O为立方紧密堆积,3a位Ni和3b位Li分别交替占
据其八面体空隙。其价格比钴低廉,比能量高,循环性质好,工作电压范围为

2. 

5~4.1V,不存在过充电和过放电的限制,曾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正极材料之一

[17-18]

。但由于(

1)高温合成条件下的LiNiO

2

易发生相变和分解;(

2)镍倾向于

形成

Ni

2+

Ni过量时会占据Li+的位置,影响锂离子电池的比容量以及其他电化

学性质;(

3)Ni

2+

难以氧化到

Ni

3+

,需要在有氧气氛中合成。故其制备的要求极

为苛刻,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工业应用。另外,其安全问题也有待进一步解决。

LiNiO

2

的制备方法通常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由于氧气氛围下采用

Li

2

CO

3

Ni(OH)

2

为原料合成的

LiNiO

2

中含有杂质

,所以LiNiO

2

多用

LiOH 和Ni(OH)

2

为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