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调到这个产品设计小组跟他学做结构设计,实际上主要是制图,将他的设计思想,用图纸

表达出来。第一天他先让我削只铅笔,结果是他不满意,他削了只让我看,用中华

2H 铅笔,

笔芯削成

20mm 长的圆锥过渡,铅芯要露出 5-6mm 长,再用细沙纸磨成圆锥型,笔尖直

0.2mm。他用丁字尺划了一条直线,一边划,铅笔一边转,铅笔与图板倾斜成 60 度。他说,

这样笔尖不会一下被磨秃。然后,他让我写

0~9 的阿拉伯数字。我写完后,他说,你数字写

的不错,我推荐你去财务科,看我脸涨的通红,他说

“8”字要这样写,我看着他用 l 了 4 笔,

每笔

4 个半圆写成了标准的仿宋体“8”。就这样我跟着他一丝不苟的开始了制图工作。他教会

我选择三视图的技巧,运用局部剖视图和重复剖面图的表达方法,特别是强调要精确,简

洁,完整的表达零件,不能少表达一个要素,也不能多划一个视图。

“让水平低的人也能看

懂你的图,好的工程图纸就是一幅艺术划

”这些设计理念,深深地影响了我。他极富创意,

教会我巧用机械原理,实现制版机结构和传动的设计。一个个想法从图纸变为实体零件,也

使我渐渐地喜欢上了这个工作。

事实上,张世昌老师还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做的古筝,被淮阴地区剧团长期使用。他甚

至教我们自己制做小提琴,告诉我们要用什么木料和特别的剖料方式。这个问题在我后来带

的多个研发团队中,作为有奖问答,几乎无人答出。他给我也是给那个小城留下最深的影响

是,当时有一出大热的话剧叫《于无声处》各地都在排演。话剧两个多小时,要反映的情节是

24 小时。张世昌老师用一座钟改变传动比,加上硬纸板做成大钟面和表针,用缝纫机做车

床加工精密零件。钟做成后,挂在舞台上,成功的反映了剧情时间的变化。

张世昌老师家居图书馆,他太太是

50 年代的北大图书馆系毕业生。当时是县城图书馆馆员,

星期天我去借书时,常看他一家都在图书馆院中读书,他看的杂志,书籍面非常广,比如

象《化石》,《乐器制作》。我从小就养成了阅读的习惯,但限于文学类,进工厂后,因工作需

要也常借技术书看。受他的影响,我开始读《地理知识》

《航空知识》

《科学画报》

《化石》

《考古》

《摘译》等五花八门的杂志。

1977-1978 是我学习技术的最幸福时光。那样的学习工作条件,可能今天的研究生和一流

企业也不能具备,工厂环境在当时也称得上是花园工厂,有良师,有一个好工作,有技术

可学,衣食无忧,没有什么竞争,还有一个自己心仪的女孩是同事,刚刚从生活的阴影中

走出来的我,真的好象是来到了理想中的乌托邦。

我是

1970 年随父母从南京下放到宿迁的,1974 年在宿迁中学高中毕业,1977 年才进工厂,

岁月蹉跎。一位与我有同样经历的小学同学对我说,人要有

“一技之长”,才能在社会上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