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加快推进工程性缺水地区重点水源工程建设,继
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等。很显然,这些基础设施建设的工程量非常浩大,完成这些基础
工程建设既能增加资金、建材、劳动力等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又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
强农业发展的后劲,不论对近期还是远期,都具有重要意义。

 

农田水利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就,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乃至整个
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我们也要看到,我国大部分大型农田水利设施均修建于

20 世纪 50 至 70

年代。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特别是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后,由于各方面原因,地方政府和农

民这两大

“主体”对农田水利建设、维修、管护重视不够、职责不明、投入不足,造成农田水利

持续发展缺乏后劲,农业生产主要是

“吃老本”。2010 年西南地区发生的特大旱灾充分暴露

出我国农田水利设施薄弱、农田水利建设严重滞后等突出问题。

对农田水利建设重视不够。农田水利建设是保障农业生产发展的关键环节,有利于增强农业
防灾减灾能力、发展现代农业、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等,对当代和子孙后代
都非常有利。但近年来,各级政府及广大农民群众对农田水利建设重视不够,从西南地区特
大旱灾情况看,最严重的灾情主要集中在山区农村,这反映了山区农村基本农田水利建设
十分薄弱的现状。从宏观层面看,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水利建设布局上,国家
更重视

“大江大河”的治理,各级政府把各种水利建设资源重点投放在大型水利设施建设和

城市、工业用水保障上,对农田水利建设重视不够。西南地区的大旱旱情主要集中在农村、山
区,就是因为农村山区的农田水利设施薄弱,造成各种蓄水设施汛期蓄不住水、枯期又无水
可蓄的局面。另一方面,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属于

“公共品”,需要集体投入,但现实情况是原

有的

“两工”(农村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体系被取消后没有相应的替代机制,导致农田水

利建设公共投入缺失,甚至有些农村原有的沟、塘、渠、堰等因无人管护而荒废。

农田水利建设主体缺位。税费改革后,农村原有的水利设施普遍存在老化失修、设备破损、效
益衰减严重等突出问题。全国现有部分灌溉设施质量差,配套不全,尤其是末级渠系不配套,
据有关资料,我国大型灌区骨干建筑工程的损坏率近

40%,中小型灌区干支渠完好率只有

50%,配套率不足 70%。在新建的许多小型农田水利中,存在工程设计标准低、技术落后、服
务功能严重退化等问题。这些问题折射出农田水利建设主体缺位的现状。一方面,部分基层
政府官员在不科学政绩观的影响下,对农田水利建设不重视,不愿开展人力财力物力投入
大而短期效益不明显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我国的农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

“两工”体系一度维系着农田水利设施修建与维护,“两工”取消后,农民投入产生外部性,

若没有合理的报酬,农民不愿投入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田水利建设主体缺位,直接导致农
田水利建设陷入困境,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无人管护。

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不足。近年来,农田水利建设资源投入力度不够,远远滞后于现实需求。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主体包括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农民等,地方政府是组织资源的投
入者,金融机构是资金资源的投入者,农民是劳动力资源的投入者,在这三个投入主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