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的压力,但是工程巨大,而且将污染转移到分流区域,可能造成新的污染区。玄武湖和西湖
的经验表明,污水分流和引水冲污难以取得预期效果,藻类繁殖在短暂受抑制(

3 个月)

后又恢复原状。

 

  

3.1.5 底泥挖掘 

  富含营养物质的底泥在一定条件下会释放出氮磷,成为水体的内源性污染源,因而底
泥挖掘一度成为富营养化水体治理的重要措施。然而底泥挖掘工程巨大,挖出的底泥难以进
一步处理,从经济上来说,这可能是最昂贵的措施。由于底泥中氮磷的吸收和释放过程复杂,
目前尚无明确认识,底泥挖掘常常收不到预期效果。甚至因为破坏了水体底部生物和水生植
物环境,将深层底泥暴露,使其中所含的氮磷溶解到水体中,而在一段时期内加深水华

[3].

玄武湖和西湖的经验证明了该法弊病很多,必须慎重考虑。

 

  

3.1.6 混凝除磷 

  投加混凝剂沉淀溶解性磷,使其不能被藻类利用,在美国和澳大利亚运用较多,常用
的混凝剂有铁、铝盐。该法效果不错,特别是在较深的湖泊,磷酸盐络合物可沉降到湖底同
温层而不再返回表层。但是,在缺氧或氧化还原电位降低的条件下,这些络合物不稳定,会
释放出溶解性磷。此外,混凝剂用于大面积水体时用药量大,可能与水体中其他物质发生不
利反应,因此具有一定的潜在危险。

 

  

3.2 抑藻杀藻 

  

3.2.1 深层曝气 

  针对藻类的过度繁殖引起表层以下厌氧状态,导致其他生物死亡,人们试图用机械搅
拌或曝气来提高水中的溶解氧量。然而水体中氧的主要来源是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富营养
化水体表面并不缺氧,表面下水体因被藻类遮盖得不到阳光而缺氧,机械搅拌或曝气不能
改变这一根本原因,收效甚微。

 

  

3.2.2 药物除藻 

  常用的除藻剂有硫酸铜、氯、二氧化氯等,此外,臭氧和高锰酸钾作为除藻剂也有研究。
这些氧化剂可以较快地杀藻,并进一步氧化藻细胞损伤释放的代谢物质和有毒有害物质,
效果显著。但是这些药剂价格较贵,而且对水生生物的影响以及与河水中溶解性离子的反应
均未得到排除,可能引起二次污染。

 

  

3.2.3 生物控制 

  利用水生生物对藻类的捕食或竞争作用,投加这些抑制性的生物,再定期捕捞。该法投
资省,而且利于建立合理的水生生态循环,因此,国内外从

20 世纪 70 年代起进行了广泛

的研究。在分析鱼的种群的基础上,可针对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鱼类以滤食藻类及食藻微生
物,包括我国常见的梭鱼、鲢鱼、草鱼等。可用的经济类水生植物有凤眼莲、莲子草、慈姑、茭
白、水花生、菱角等。然而,这些生物在减少藻类的同时,本身也会排泄相当量的营养物,这
意味着同时有较大比例的营养物进入矿化循环而没有真正被去除。水生生态十分复杂,在人
为强烈干扰下,将造成系统不稳定,难以控制,不属于当地自然种群的引进生物可能留下
长期隐患。因此,采用生物控制时必须仔细考虑带来的不利生态后果。

 

  

3.2.4 机械捕集 

  在水华出现时用船只捕捞藻类,收获的藻类可以加工成鱼食,在上海等地有使用。该法
易于控制,短期效果显著,但在藻类大量繁殖后再去除,工作量极大,事倍功半。

 

  

3.2.5 超声波除藻 

  

20 世纪 90 年代日本开始进行超声波抑藻杀藻技术的研究,目前在千叶湖进行较大规

模的试验。我国清华大学等单位也进行了一定研究。初步结果表明,适当频率和强度的超声
波处理

5min 就可以严重抑制藻类生长(减少 50%)。高效、迅速、简单、无二次污染等显著优

点使得超声波抑藻杀藻具有很大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