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不是停留于表面的文字和公式。
  我可以推断这个人不太适合作工程师,其实他提出的问题都真真切切的存在于生活中
抬头看看日光灯的启动,或者当你看到电源插头的放电瞬间。可这每一个瞬间都被示为理所
应当的话就错了。那样当牛顿看到苹果落地时也会感觉理所应当的。
  每个人的思维着眼点和注意的方面都不相同,很多人从小就会将注意放在自然科学之
上,这些孩子中有很多就是未来的工程师。
  比如一个

 10 岁的小学生看到一幢大楼,他会马上考虑大楼是如何建造的,塔吊又是怎

么一节一节接起来的,那么高的大楼外墙的玻璃是如何安装的。
  另一个孩子会想工程师真伟大,还会想到一些诗句来抒发内心的感受。
  显然两个孩子一个可能更适合作工程师另一个适合成为文学家。
  所以人们经常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有些人的长处和思维方式在工程师职
业中无法发挥,可中国教育的教条化却无法让每个人都能做自己喜欢的专业。
  我的一个大学同学是文学爱好者,对中国历史和社会有许多见解,阅读广泛文笔也好
可偏偏学了电子这个专业,这不是人才的浪费吗。
  所以工程师和科学家在生活中也是工程师和科学家,而不是工作时和端起书本时才是。
  很多学生很努力的去学习,可一直无法入门就是这个原因。当拿起书本时发现一个问题
或者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他们会努力的解决,可放下书本就不会再自己提出问题和独立的
思考了。
  我从来不认为中国的教育是真正的

“教育”,书本、试卷、分数、所谓的答案都是教条的,

就好象一条生产线给每个经过其中的学生盖上一个学历的烙印。将创造性和个人的特长统统
抹杀,再加上长期以来的教育大跃进和人才评定标准的偏差,无数天才失去了发展机会。
  本来没有那么多的教育资源却非要扩招

 —— 扫盲。将大学教育至于尴尬境地,应届生

就业就是最好的例子。
  所以请不要抱怨工作机会少,中国是非常缺乏工程师的呀

!缺到让很多公司开始“呐喊”

的程度。工程师的缺乏又和应届理工科毕业生的过剩形成矛盾。所以你不要以为学习成绩高
就能成为一个好的工程师。要清楚的认识到学校的教育和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
  工程师要有

“自己的思想”,很多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养成了一些很不好的习惯。

  比如思考深度不够,和不会独立思考。一个公式放在面前能做题,能考试就

 OK 吗?

  自然科学好比一个花园,一些科学巨匠写下了无数

“不朽的文章”来描述它。数学公式就

好比文章中的文字和句子,只是做文字游戏或者简单的背诵有什么意义吗

?请问问自己你对

这个

“大花园”了解多少。你闭上眼睛能想象出这个花园的景象吗?

  记得我曾问一个大四毕业设计的学生你物理学的怎么样。他回答我

“还好”,可又补充说

“就是公式忘了”。工作中他看到我随笔可以写出很多方程,惊讶的说我的记忆力真好。
  我说

“我根本就没背过公式”。因为我记得“花园”是什么样的,即使哪位大家用什么词汇

描述的

“花园”我记不清,可我依然能清楚的描述出来。

  这才是理论,理论不是指

“文字”和公式而是前人的思想。

  许多学电子的学生说模拟技术难学,我告诉他们其实学好模拟技术并不是要学好模拟
电子本身。世界本来就是模拟的,所有的物理量都是模拟的,这就是模拟。所以你对自然科
学的最根本看法和世界观直接决定模拟水平的高低,也就是物理学水平的高低。
  我的意见是:不要以为拿着模电书学下去就能有本质的改变,一定要提高对事物的认
识和对自然科学的理解,提高对模拟量的驾御能力。重要的是思维方式,和对概念的感性认
识。
  思考问题要有深度,思维的深度是一种习惯。
  有些人总是喜欢点到为止,他甚至没有意识到我还可以再深入的思考。作为工程师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