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从农产品出口国变成了农产品进口国。
 

  工业化另一个重要的也是必然的后果就是彻底地改变了一国的国内格局。工业化使得

人口和农业劳动力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日益减少,而且在减少他的绝对数量

 和相对数量

的同时却使他们的组织化程度和政治谈判能力大为提高,以至于他们可以迫使和政府保护
他们的利益,利用各种手段阻碍农产品进口。工业化还使社会财

 富空前增加,使得社会有

可能用微小的收入转移换来农业人口的巨大满足。化过程中政府财政收入的日益扩大也使这
种转移支付成为可能。
  因此,工业化一方面使一国的土地和劳动密集的农产品生产丧失比较优势,由出口农
产品变成进口农产品;另一方面也使阻止或反对农产品进口的政治力量变得日益强大,甚
至有可能使该国再次成为农产品的出口国。这就是工业化过程中农产品贸易结构转变的政治
和逻辑。
 

  对于粮食这种土地高度密集的产品来说,除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这类土地极为丰

裕的

“新大陆”国家之外,其他发达国家在它们的工业化快速推进时期都是 净进口国。实际

上,只要让市场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只要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在工业化的中期和后期,
谷物的净进口就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和有利的。西欧之所

 以能在本世纪 80 年代再次成为

净出口地区,那是农业利益集团活动的结果,而且此时这种违背比较优势的贸易行为带来
的损失对它来说是微不足道的,至少也是可

 以承受的。

“新大陆”国家之外,一般的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其粮食贸易结构的演变可以表述如

下:在工业化初期,农业人口和农业增加值的比重都很高,农业具有国际贸易

 比较优势,

农产品出口是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农业剩余是工业投资的主要来源,国内工业受到保护
处于工业产品的进口替代时期,城市利益集团主导对外贸易决

 策。在工业化中期,城市人

口和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大幅度上升,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转向工业,工业进入出口导向时
期,农业比较优势下降或丧失,农产品开始进

 口。贸易自由化加强。

  国内市场上工业和农业处于平等竞争状态。在工业化后期,农业人口和农业增加值的比
重已经很小,国内具有了保护农业的经济

 条件,同时农业利益集团的组织化程度和谈判能

力大为提高,农业受到保护。这一阶段,或是农产品由进口转为出口,如西欧国家;或是农
产品继续进口同时国内农

 业结构升级,如日本和韩国。

  三

  粮食需求、产出与进口的长期趋势

  

1  中国粮食需求的长期趋势

  国际经验:对世界上

100 个国家 1990 年的人均收入与人均谷物使用量进行发现:

  一、

64%的国家其人均 GNP 低于 3000 美元,而人均谷物使用量低于 350 公斤。

  二、当人均谷物使用量超过

350 公斤以后,人均谷物使用量对人均 GNP 的变化不敏感;

随着人均

GNP 的增加,人均谷物使用量增加得极为缓慢。

 

  三、绝大多数的社会主义国家或前社会主义国家与人均 GNP 相当的非社会主义国家相

比,它们的人均谷物使用量远远地高于后者。我利用这

100 个国家 1990 年的人均收入与人

均谷物使用量的经验数据,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了人均

GNP 与人均谷物使用量的经验公式 。

1990 年中国的人均谷物使用量为 357 公 斤,用上述公式反推可知对应的人均 GNP 为 3900
美元,是

1990 年实际人均 GNP(370 美元)的 10.5 倍。

  从上述出发,我得出三条重要的推论:
  一、由于在相同的人均收入水平上,主义国家的人均谷物使用量远高于非社会主义国家,
因此由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其未来的人均谷物使用量将远低于不进行这种转
轨的情况,即市场化改革将降低中国未来的人均谷物需求水平。
  二、如果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快速而且彻底,的惯性不大,再考虑到中国相对于现有的人

GNP 水平已经很高的人均谷物使用量,那么可以推测在未来的相当一段时期内中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