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中国目前的粮食问题不是能不能增产的问题,而是值不值得增产的问题,是经济问题,而不是技

术问题。

1984—1993 年中国粮食产出空间格局的变化:我根据全国 30 个省、市、自治区 1984—

1993 年之间经济发展、人均耕地、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产量的变化情况,将它们分成四类:Ⅰ类

地区包括上海、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和海南;

Ⅱ类地区包括山东、辽宁、黑龙江、新疆、北京和天津;

Ⅲ类地区包括湖南、江西、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山西;Ⅳ类地区包括吉林、内蒙古、河北、河南、安

徽、广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西藏。

Ⅰ类地区的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经济发展

水平和发展速度却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984—1993 年之间,它们的粮食总产量和人均产量都

在减少,合计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下降了

3.83 个百分点。Ⅱ类地区中人均耕地面积较少

的经济发达地区,如果经济发展速度不是很快,那么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产量不会下降;这类

地区中人均耕地面积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经济发达地区,即使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它们的粮食总

产量和人均产量也在增加。

1984—1993 年之间,Ⅱ类地区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的比重提高了 2.52

个百分点。

Ⅲ类地区的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也低于全国平均

水平。

1984—1993 年之间,尽管它们的粮食总产量有所增加,但人均产量在下降,而且合计产

量占全国的比重下降了

2.69 个百分点。Ⅳ类地区的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Ⅲ类地区

一样,它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984—1993 年之间,它们的粮食

总产量和人均产量都有较大提高,而且合计产量占全国的比重也提高了

3.63 个百分点。上述情况

表明,

1984—1993 年之间中国的产品和要素的国内统一市场正在逐渐发育和形成,市场机制开

始对全国经济资源的空间配置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粮食生产和消费的地域分工格局正在出现,

比较优势在支配地域分工的演变。这种趋势是合理的有利的,因而也是必然的和不可抗拒的。目前

实行的粮食省长负责制与这种大趋势恰恰背道而驰。

 

大国效应:上述情况也表明,在中国快速工业化的过程中,各个地区的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

食产量的变动是不一致的,有些地区减少了,有些地区增加了。这种现象我称之为

“大国效应”。

“大国效应”的产生源于大国工业化与小国工业化的两个根本性差异:一是工业化在空间上的不平

衡性;二是工业化在时间上的长期性。

“大国效应”的存在决定了,即使大国与小国的所有条件都

一样,大国在快速工业化的过程中其粮食产出开始下降的时间要比小国大为延后,而且粮食产出

下降的速度和幅度也要大大小于小国。因而不能简单地用小国的历史经验类推大国的未来趋势,

布朗在预测中使用的方法是不科学的。

2000~2050 年中国粮食产业预测:(见上页表 4)3中国粮食进出口的长期趋势 2000

—2050 年中国粮食进出口动态趋势的特征:根据对 2000—2050 年期间中国粮食需求和产出的

预测,我们可以得到同期中国国内粮食供需缺口的预测,结果列于表

5 中。由于在粮食需求和产

业的预测过程中,我们已经充分考虑了工业化对中国的资源结构、粮食生产的机会成本和比较收

益的综合影响,也考虑了粮食价格变动、生产补贴和贸易保护的演变情况,因此可以合理地假定

未来中国的粮食净进口规模和我们预测的国内粮食缺口是一致的。

2000—2020 年之间,中国的

粮食净进口规模将不断扩大,

2020 年达到峰值,随后开始缩小,到 2040 年中国再一次变成粮

食自给国或出口国。中国的粮食供给对国外的依赖程度的变化也具有相似的特征。

2000—2020 年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