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恰是审计机构和注册会计师能否得出客观、真实审计结论,发表客观、真实审计意见的基础。
在现实中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只要客户上门并满足给钱这个条件,审计机构就把风险抛之
脑后,按委托方的要求草率地订下约定书。结果有的在接触对方的审计资料后,才发现工作
量非常大,为了赶进度,不按规章的要求进行审计,有的对被审计单位财务记录和原始凭
证虽根本没有可信度,但为了提供审计报告而凭经验和逻辑进行推理。这样的审计报告通常
会存在审计风险。因此,可以说签订约定书环节是产生审计风险的源头。

2.审计抽样的风险。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正确运用审计抽样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审计效
率,同时也能保证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因为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
对被审计单位的所有经济事项所涉及的财务收支都查实,而每一经济事项在财务会计上的
反映真实与否,又关系到企业财务报表的客观性、合法性和真实性,这就有一个

“公允”的问

题。就是说,注册会计师要回答的仅是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
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而不是保证其绝对真实。虽然公允的要求减轻了注册会计师的责
任和风险,但要达到公允的程度也并不容易,误差必须控制在可容忍的范围内。这就要求抽
样要有可靠性,组成适量、有效的样本,以尽可能提高样本对总体的反映程度。否则,样本
总体反映的情况差异超出可容忍的范围,就会使注册会计师对抽样结果产生信赖过度和误
导错误,审计的公允性就会丧失,审计信息就有可能产生重大误导作用,形成审计风险。

3.审计取证环节的风险。审计证据是形成和支持审计意见的基础。错误、失真的审计证据必
然得出错误的审计结论,不全面、不充足的审计证据必然会得出片面、不可靠的审计结论。

4.审计报告环节的风险。审计报告是审计的成果,也是追究审计责任和承担审计风险的具
体依据。按照审计程序和正常逻辑思维,审计报告是依据审计约定书规定的内容和要求,依
据审计抽样、取证所形成的工作底稿做出的,好像审计风险应存在于审计报告以前各环节。
事实上,撰写审计报告本身不但存在风险,而且是防范风险的重要环节。因为审计风险是客
观存在的,如果在审计报告中忽视风险的客观性,把查证结果的真实性进行绝对化肯定,
并且忽视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一旦有误,就可能产生风险。如果审计报告对审计的时间
和空间范围表述不清,也有可能使审计报告的使用者产生误解,形成风险。此外,审计报告
对有关关联问题、或有事项等的表述以及对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的影响的表述是否准确、得
当,也有可能产生风险。

二、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一)从审计机构和人员方面看

要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系统的审计工作制度,以确保审计工作质量;增强审计工作人员的
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强化业务培训,全面普及后续教育
严格遵守《注册会计师法》和《独立审计基本准则》及独立审计具体准则与独立审计实务公告,
依法审计;严格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的要求执业,遵守独立、客观、公正的
原则,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做好审计计划,尤其是审计风险的分析工作;有效运用审计
抽样方法,重视审计取证工作;谨慎选择被审计单位,并与被审计单位签订业务约定书;
提取风险基金或购买责任保险;聘请熟悉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律师。

(二)从审计程序的层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