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理论很高的人。因为在我看来,他的工作方法是效率极低的,换句话说,就是在他的生活中
没有科学的精神可言。
 
  一个工程师和科学家在生活中也是工程师和科学家。
 
  这个问题引出后我们要提到的是培养自己的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习惯,深度和广度,
以及思维方式和思维素材的选取。
 
  成为一个工程师确实有很多品质是天生的和决定性的,学校的培养和自己的努力也只
是一些辅助措施。
 
  一个人曾经问我一个关于感性负载的问题,其实我心理很清楚他并不理解这里面最基
本的物理概念,首先对电感的认识就不是用语言和数学公式能解释得了的。所以物理学和数
学的基础是对工程师有很高要求的,这里所提到的物理学和数学是指一种最基本的认识而
不是停留于表面的文字和公式。
 
  我可以推断这个人不太适合作工程师,其实他提出的问题都真真切切的存在于生活中
抬头看看日光灯的启动,或者当你看到电源插头的放电瞬间。可这每一个瞬间都被示为理所
应当的话就错了。那样当牛顿看到苹果落地时也会感觉理所应当的。
 
  每个人的思维着眼点和注意的方面都不相同,很多人从小就会将注意放在自然科学之
上,这些孩子中有很多就是未来的工程师。
 
  比如一个

10 岁的小学生看到一幢大楼,他会马上考虑大楼是如何建造的,塔吊又是怎

么一节一节接起来的,那么高的大楼外墙的玻璃是如何安装的。
 
  另一个孩子会想工程师真伟大,还会想到一些诗句来抒发内心的感受。
 
  显然两个孩子一个可能更适合作工程师另一个适合成为文学家。
 
  所以人们经常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有些人的长处和思维方式在工程师职
业中无法发挥,可中国教育的教条化却无法让每个人都能做自己喜欢的专业。
 
  我的一个大学同学是文学爱好者,对中国历史和社会有许多见解,阅读广泛文笔也好
可偏偏学了电子这个专业,这不是人才的浪费吗。
 
  所以工程师和科学家在生活中也是工程师和科学家,而不是工作时和端起书本时才是。
 
  很多学生很努力的去学习,可一直无法入门就是这个原因。当拿起书本时发现一个问题
或者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他们会努力的解决,可放下书本就不会再自己提出问题和独立的
思考了。
 
  我从来不认为中国的教育是真正的

“教育”,书本、试卷、分数、所谓的答案都是教条的,

就好象一条生产线给每个经过其中的学生盖上一个学历的烙印。将创造性和个人的特长统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