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价稳步下行提供了市场空间。但是自从

2005 年以来,国内汽车市场一度出现供

过于求的现象,产商生产了这么多汽车却没有那么多人买,我们不得不考虑一

下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我们知道影响消费者需求量的因素有很多,消费者的收

入,消费者的就业率等等,如果人均收入达不到一定得水平,对于汽车这种高

价格的商品的消费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2005 年北京市的人均收入是 3600 元,

我觉得这个数字不低了,但是就当时的市场情况来说,就是买一辆夏利车,每

个劳动者还要花上

10 个月的时间。据统计,目前我国共有 123 家整车生产厂,

遍布全国

27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有 17 个省(市)生产轿车,有 23 个

省(市)已建成轿车生产线。在这

120 多家整车生产企业中,产量超过 50 万辆

的只有

2 家,超过 10 万辆的只有 8 家,产量不足 1 万辆的有 95 家,产量

1000 辆以下的有 70 家,而在整车厂之外,又还有 500 多家照样有产品资格

的改装企业,面对着么大的生产量,和人民的消费水平,造成供过于求的现象

是很自然的事情。而面对这种情况厂商会采取一定得措施,可行之路就是必须迎

合市场需求变化、提高服务水平、建立自主品牌、选择适合的销售模式。

而汽车市场的降价政策也对于刺激该市场的销售量有很大的推动力,据不

完全统计,一个季度平均每个月就有

25 种车型降价,其中多分布于 15 万元以

下的价格区间,前三个月参与降价的车型近

80 种,涉及 20 余个汽车品牌,汽

车的降价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消费,供求关系发生了一些变化。价格是由市场供求

关系决定的,市场上加价销售的车型越来越多,但都仅局限于紧俏车型,绝大

部分车型仍是在降价促销的主旋律中徘徊,虽然涉及汽车制造的大部分生产要

素出现不同幅度上涨,成本的不断提高已经严重威胁到汽车业及汽车企业的盈

利能力,但是多数汽车企业对此反应极为冷淡,表示很难将上涨的成本转嫁到

成品车上。汽车企业不涨价的理由很充分。

2007 年,汽车业仍是盈利的,虽说

增长速度与前年相比有些放缓,但仍是现代制造业中的利润大户,统计数据也

显示,汽车业的效益是行业平均值的两倍多。而今年以来,全国汽车产销都呈现

一种良好的发展势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全国汽车交易

市场中近

70%甚至占更大比例的人群在关注 10 万元以下的车型,特别是全国

第三大汽车交易城市成都提供的数据显示:

70%-80%的成交轿车为 10 万元

以下车型。这说明人们对于高档车的购买能力还是不够强,并且,我们不能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