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征,理性的设计观念已伸向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20 世纪文明结晶产生的新观念是‘机

械的观念

’,机器不仅是近代的产物,而且变成了世界的模式。” (东京大学教授铃木博

之)从柯布西埃的昌迪加尔规划(图

1)到尼·迈耶的巴西利亚规划(图 2),均是在这样

的背景下产生的。这样的城市规划按照客观对象的功能关系作为建筑空间组合和城市布局的

理性依据

——严格的功能分区、树形的城市结构,几何图式的道路骨架,表现出逻辑至上的

理性主义姿态。

在建筑设计上,新的科学技术带动了建筑材料、结构方式、施工技术、建筑设备日新月异

的发展,人们是如此的崇尚并信赖科技,以至密斯

·凡·德罗声称:

“技术能解决我们所有的

问题

”。整个建筑领域,无一不在这样思维形态控制下形成崭新形式。

与此同时,理性至上的设计观念却不断受到来自多方面的质疑:

1954 年十次小组

C.I.A.M Teem10)的“杜恩宣言”对《雅典宪章》的四项功能分区首先发难,认为它所形

成的城市,不能表现出生机勃勃的人际关系,并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将为具有更

充实的生活内容而奋斗。随之而来,

C·亚历山大在《关于形式合成的纲要》等论著中指出,设

计应注意场所与人的活动之间丰富多彩的联系。

D·阿普莱雅得也提出了城市设计中应以大多

数人舒适作为质量标准。人们开始寻求失落已久的情感。

对此,芬兰著名建筑师阿尔瓦

·阿尔托作出了比较客观的评价:

“现代建筑的错误不在

于现代建筑最初和上阶段的合理化,而在于合理得不到深入。现代建筑的最新课题,是要使

合理的方法突破技术范畴而进入人情与心理的领域。

三、交融

其实当越过现代工业文明追溯至远古,我们会惊喜地发现,这种人的心灵情感因素早

已有之。

古典神殿一般由三部分构成,最外部的前庭(

Atrium),往里是圣所(Holy 

Place),神殿最神秘部分是至圣所(Holy of Holies)——“精神空间”(Spiritual 

Space),此处至少反映了两个层次的时间观念:一是可观察的时间观念,从外至内层层

推进的空间营造过程;二是对心灵升华形态不断追求的精神时间观念。建筑在巨大、厚重

(技术所限)的形态下、蕴藏了心灵的柔性与无形的时间。在精确细致的比例尺度中营造着

细腻的情感,(图

3)“表达了明朗和愉快的情绪,……如灿烂,阳光照耀的白昼,……”

(恩格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