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如果说国家大剧院和央视新楼方案之时的论战和交锋主要是在媒体与建筑界互动产生,
那么

2004 年“鸟巢”方案则让论战普及到全民的地步。尽管这次联名上书反对此项方案的两

院院士相比于国家大剧院少得可怜只有

10 人,但是国内的媒体却给予了强力关注,在近

几个月中任何关于鸟巢事件的重要进展都被列为各报的头版关注对象,并且倾向性发生明
显转变,几乎一边倒地倾向于反对崇洋媚外。有媒体曾很好地描述了当前盲目排外与崇洋媚
外两种思潮的碰撞以及当前的矛盾状态。

 

  现状之三:重艺术轻技术与重形式轻功能

www.E xamda.CoM

试就到考试大

  

2004 年 8 月,东南大学建筑系教授郑光复最早在《建筑时报》上发表了《拂去泼在中国

建筑师身上的污水

——细品〈中国建筑师缺乏修养〉及其附文< 细读……〉》一文。这篇文章

以尖锐的语言、客观的数据和入木三分的分析,高举起

“建筑不是艺术”的大旗,剑锋直指矶

崎新、库哈斯、安德鲁等国人已经耳熟能详的国际建筑设计师,对国家大剧院、央视新楼、国
家体育场、国家游泳馆等著名公共建筑,在非理性的设计方案等方面进行了深刻批鞑。此后
发表的《艺术论的商业背景

——关于建筑属性的话题》的又对“建筑是艺术”的论断进行了以

正视听。一直以来,有太多的声音在强调建筑的艺术性。一方面建筑师惟恐自己被划入工程
师的行列,而一味地强调自身的艺术修养和造型技巧;另一方面美术学院、工艺美院乃至电
影学院的艺术家们在玩够了其他艺术形态后,开始盯上了建筑这个体量最为庞大、造价最为
高昂的艺术载体。

 

  然而最重要的是,国际上一直也有两大思潮,一类是以建筑技术为主导,在强调功能
性、经济性的基础上注重造型、美观;而另一类则是单纯地追求新奇怪异的视觉冲击力,甚
至不惜用绘画、雕塑的造型思维来做建筑。也许是中国人的审美曾经在长达数十年里被压抑
得太久太狠,一旦开放就不可避免地迅速被另类引入歧途。

 

  面对媒体,恐怕没有一位建筑师会反对

“安全、经济、实用、美观”这样的建筑基本原则;

面对

“将建筑当玩物,重艺术轻技术、重形式轻功能”这样的指控,也不会有一位建筑师会主

动对号入座。所有的箭都在指向一个方向,但谁是那靶心呢?!每一位建筑从业者都应扪心
自问。

 

  将建筑当玩物的另一重要表现是,当前建筑界、尤其是担负着人才梯队培养的高等院校
中,有少数人不是把建筑当成一门务实的技术科学,而是将大部分的精力和兴趣放在对不
同建筑理论、建筑流派的研究上,津津乐道于各种不负责任、以偏概全的奇谈怪论,并以此
误导青年学生好高骛远,不屑于建筑设计的基本功训练,不屑于从事最有现实意义的民用
建筑设计。天天以为

“鸿鹄将至”,以为单靠在象牙塔里研究故纸堆,就能成就伟大作品。有

这种浮躁心态的青年学生,也就有了大批浮躁心态的建筑师!要革除

“把建筑当玩物”的心

理痼疾,必须从改革高校教育导向开始!

 

  现状之四:建筑

“小圈子”与同行相轻 

  在北京,在建筑界颇有名的一些建筑师大多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而在上海,同济
大学毕业的建筑师又自发形成了一个小圈子。同济毕业的建筑师在北京的作品如同清华毕业
的建筑师在上海的作品一样少。业界同行相见,先论的是学校里的资历辈分:这位是比我高
一届的师兄,那一位是比我还晚三届的学弟,无形间就把其他学校的建筑师隔离在外面。同
时在这些

“小圈子”里也失去了正常的建筑评论与建筑批评。 

  在建筑界的不少

“小圈子”中,还有自诩为艺术家的建筑师们又自成一派。他们不追求设

计那些影响着城市面貌的大型公建,也不屑于设计那些与国计民生紧密相关的居民住宅,
因为有了

“建筑艺术家”的自我定位,自然要摆出比其他踏踏实实一笔一划描图的建筑师高

出一头的姿态。而且又因为

“艺术”特别具备的作秀功能,往往比其他建筑师更容易占据行业

内部的话语权和优势资源。无形之中,这个

“小圈子”又凌驾于所有其他的建筑派别和“小圈

”之上……“小圈子”之风愈演愈烈,最近终于酿成了某著名的展会风波。先是少数人自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