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绕组

W1 或 W2 中感应出周期性的信号电势,此信号分别使晶体管 BG1 和

BG2 轮流导通,这样就使功率绕组 W1 和 W2 轮流馈电,即实现了换流。问题

在于,首先,当转子不转时,信号绕组内不产生感应电势,晶体管无偏置,功

率绕组也就无法馈电,所以这种无刷电机没有起动转距;其次,由于信号电势

的前沿陡度不大,晶体管的功耗大。为了克服这些弊端,人们采用了离心装置

的换向器,或在定子上放置辅助磁钢的方法来保证电机可靠的起动,但前者结

构复杂,而后者尚需要附加的起动脉冲;其后,经过反复的实验和不断的实践,

人们终于找到了用位置传感器和电子换向线路来代替有刷直流电机的机械换向

装置,从而为无刷直流电机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六十年代初期,以接近某

物而动作的接近开关式位置传感器、电磁谐振式位置传感器和高频耦合式位置

传感器相继问世,之后,又出现了磁电耦合式和光电式位置传感器。

半导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们对

1879 年美国人霍尔发现的霍尔效应再

次发生兴趣,经过多的努力,终于在

1962 年试制成功了借助霍尔效应来实现

换流的无刷直流电机。随着比霍尔元件的灵敏度高千倍左右的磁敏二极管的出

现,在七十年代初期,又试制成功了借助磁敏二极管实现换流的无刷直流电机。

在试制各种类型的位置传感器的同时,人们试图寻求一种没有附加位置传

感器结构的无刷直流电机。

1968 年原联邦德国 W.Mieslinger 提出采用电容移

相实现换流的新方法;在此基础上,原联邦德国

R.Hanitsh 等人试制成功借助

数字式环形分配器和过零鉴别器的组合来实现换流的无附加位置传感器的无刷

直流电机。

人们一直都在致力于无位置传感器的研究,根据同步电机转子磁极位置辨

识的方法,利用定子绕组的感应电动势

(电压)间接获得无刷直流电机转子磁极

位置,即间接检测法。与直接检测法相比,省去了位置传感器,从而可简化原

电机本体结构的复杂性,特别适合于小尺寸、小容量无刷直流电机。

80 年代以

后,随着微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无转子位置传感器的无刷直流电机得以进

入实用化阶段;另外,随着多功能传感器的问世,在无刷直流电机伺服驱动系

统中已有用一个传感器同时检测转子磁极位置、速度及伺服位置的实用化应用

成果。

半导体技术自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诞生以来,发展速度很快,功率半导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