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第14卷第12期

V01.14

No.12

中医药导报

Cuidi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

2008年12月

December.2008

真论》认为:若能“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

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就能“年皆度

百岁而动作不衰”。如果一个人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孜孜汲汲,为名利是务,为获一官半职或一己私利,

想人非非,费尽心机,久而久之,必会损伤心神,影响

健康。正如《道德经》所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

于欲得”。“妄想一病,神仙难医”。因此,应尽量做到

清心寡欲,静养心神。

1.1.4欲求心静,须注意闭目制眼闭目,可使人心

平气和,思绪冷静,精神内守,坦然舒畅,从而达到养

精蓄锐,振奋精神之目的。《淮南子》云:“眼为神之

牖,人多视则神耗,务须时时闭目以养神。”《类经・摄

生类》亦谓:“心能役神,神亦役心,眼者神游之宅,神

游于眼而役于心,心欲求静,必先制眼,抑之于眼,使

归于心,则心静而神亦静矣。此言存神在心,而静心

在目也”。

总之,心神安静者,其精气日渐充实,脏腑气机

协调,身体健壮而益寿;心神终日躁动不安者,精气

日益耗损,形体必然过早衰老。《素问・阴阳应象大

论》说:“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

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淮

南子・原道训》更明确指出:“静而日充者以壮,躁而

13耗者以老”。近年来,静心养神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与研究。实验已证明,这种

自我调节使神经系统免受外界精神因素的干扰,使

人体生理功能处于极佳状态,从而使发病率显著下

降,并有助于益寿延年。

1.2调和情志中医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

等情志的刺激是百病之源。因此,中医始终把心理调

治作为防病健身、治病疗疾的第一步。从了解患者的精

神因素人手,针对与病情有关的心理、情感障碍,应用

开导、鼓励、暗示、转移等多种心理疗法,为患者开出可

操作的精神疗法处方。在帮助患者消除精神障碍的同

时,再辨证地开出药方,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调和情志主要指协调七情活动,不过喜,勿大怒

等,以使体内气机调顺,而身心康乐的养生方法。女

性较男性更易因情志而为患。《医宗金鉴・妇科心法

要诀》谓:“妇人从人不专主,病诊忧忿郁伤情”。《千

金要方・求子论》云:“女人嗜欲多于丈夫,感情倍于

男子,加以慈恋、爱憎、嫉妒、忧恚,染者坚牢,情不自

抑,所以为病根深,疗之难瘥”。《外治秘要》也谓:“女

属阴,得气多郁”。以上所述也许有失偏颇,但女性因

10

情志致病者确很多见。女性在面对外界的刺激和伤

害时,善于通过调节自己的情感,如:和喜怒、去忧

悲、节思虑、防惊恐等方法,排除各种杂念,消除或减

少不良情绪对心理和生理产生的影响,使自己的情

志活动保持相对稳定,以保身心健康。

1.3开朗乐观“乐观者长寿”,开朗乐观是健康长

寿的法宝,也是人体生理的需要。要想成为一个精神

愉快,健康长寿者,首先要培养开朗的性格,宽广的

胸怀,才能保持精神乐观,从而增进健康。工作之余,

诸如书法、绘画、雕刻、音乐、下棋、种花、集邮、垂钓、

旅游等均能使人精神有所寄托,并能陶冶心性,愉悦

情感。《素问・上古天真论》介绍圣人养生之道,一是

“无恚嗔之心”,二是“无思想之患”,三是“以恬愉为

务”。因此,有计划地进行修身养性之道,用豁达、微

笑对待一切不称心的人和事,是我们应具备的涵养,

是推迟心理衰老,进行精神摄生的重要措施。

2四时养生

根据一年四季气候阴阳变化的规律和特点以调

节机体,使其与自然界处于一种相对和谐的统一之

中,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素问・四气调神大

论》云:“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

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阴阳四时的变化是

自然界的正常规律,是万物生长、衰老、死亡的根本

条件,违背它就要遭受灾害或疾病缠身,顺应之则体

健而百病不生。

《灵枢・本神篇》云:“智者之养生也,必须顺四时

而适寒暑”。四时气候变化的突出表现是春温、夏热、

秋凉、冬寒。生物随着这种气候变化的影响,形成了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相应规律,从而提出“春夏

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即春夏要注意保养阳

气,秋冬注意保养阴精。一日之中阳气的运行与四时

生、长、收、藏的规律相符,故每日摄生的方法与四时

摄生一样,应以阴阳的变化作指导,早晨及上午,人

的阳气旺盛,故精神宜振奋向外,朝气蓬勃;暮晚机

体阳气收敛,则宜休整、静息。所谓:“日出而作,日人

而息”就是这个道理。

3饮食养生

中医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

之气血、津液、精血均来源于脾胃的生化。饮食合理

则不病或病轻;反之,则多病或病重。因此,中医养生

之要以“食”为本。胃气一败,既失去健康的基础,又

不能使药物直达病所,百药难为。故无论何疾何病,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