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向小区边缘的垃圾收集站,速度媲美地铁。

简单来说,这儿的

“垃圾桶”们其实是一个个竖井,与地下的水平管道相连。把垃圾扔进

去后,垃圾会落到竖井底部的阀门上,在这儿稍事休息。控制系统的电脑会根据程序设定的
时间,指挥某个竖井与水平管道间的阀门打开。此时,抽风机开始发动,管道中

“刮”起每秒

18 到 25 米的大风,空气夹裹着垃圾,奔向中央收集站。在进入中央收集站的密闭垃圾集装
箱前,还得过旋屏分离器这关,根据空气动力学原理,在旋转中,垃圾落入集装箱,废气
则上升,顺着管道经过装有活性炭和除尘装置的废气处理器,除尘除臭后被排出室外。

在使用这套系统的居民那儿,

“干净整洁”是最常见的评价。传统垃圾收集方式的问题在

于,一旦扔点盒饭西瓜皮一类的东西,就会出现脏水横流的情形,接着蚊子、臭味儿就全来
了。而垃圾自动收集系统是密闭式的,不会出现这类问题。

2006 年时,盖洛普咨询公司对西

班牙的用户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相较于传统垃圾收集方式,

9 成以上的用户更喜欢

垃圾自动收集系统。对一般人来说,干净虽好,但用传统的方法似乎也没什么大影响。但在
垃圾的二次污染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地方,比如医院和厨房,自动收集的好处就显出来了。
事实上,世界上第一套垃圾自动收集系统就安装在瑞典的一家医院里,从

1961 年开始,已

经安稳地运行了

48 年。垃圾自动收集系统在北京的 3 个项目中,一家是中国解放军人民总

医院,另一家则是中国石油大厦的厨房。

但垃圾自动收集与传统方式相比,最根本的好处在于效率更高。在瑞典一个集合了住宅、

商铺、写字楼的混合型项目中,曾做过一个对比:在正常状态,也就是垃圾数量不多的情况
下,用传统方式收集垃圾需要用

150 个小时,而垃圾自动收集系统用时仅需 1.4 小时。当垃

圾量多、处于垃圾投放高峰期时,垃圾自动收集的优势更加明显:即便每天收集

2 次,垃圾

自动收集也只用

4 到 5 小时,用传统方式即便一天只清理 1 次,累计工作时间也要 1841 小

时,也就是说,如果按每人一天工作

8 小时计算,需要 230 人才能干完。

作为垃圾自动收集系统的发明者,也是该领域全球垄断性的供应商,恩华特(

envac)

曾在香港葵涌做过一个颇为自得的项目:为几栋

35 到 40 层的高密度“经济适用房”中的 1

400 余户居民提供服务。该系统顺利解决了垃圾量过大,物业不胜负荷的问题。由于香港

地少人多,高层建筑密集,它在香港发展得格外好,

20 年间在这一个城市就做了 9 个项目,

而它

48 年间在世界范围内也不过卖出了 800 多套系统!这种高密度住宅之所以是垃圾自动

收集系统的理想用户,另一个原因是,由于楼与楼之间距离很近,地下的水平管网距离就
短,总成本就会降低,再加上被服务的对象为数众多,把成本平摊下来,价格就显得划算。

地下运行、无需垃圾车来回跑动的特点,为垃圾自动收集系统带来了另外几类客户。一

类是机场。按照传统的做法,垃圾收集车不得不在飞机与飞机间穿梭往返来收集垃圾,在飞
机起降繁忙时,会给机场的工作带来很大困扰,垃圾车和清洁工的频繁进出也给机场安检
工作带来了压力。另一类是汉马贝这种想尽量降低汽车尾气排放、减少交通流量的环保项目。

垃圾的故事并没有到此完结。在汉马贝,由于垃圾在投放时,就分为

“有机垃圾”、“可燃

垃圾

”和“纸张”三类,使得对垃圾的后期处理变得很高效。三类垃圾各有去处,可燃垃圾会

被扔进当地热电厂的焚烧炉,燃烧产生的能量一部分转化成了电能,另一部分热能则被水
流吸收,并跟随

“暖气管”进入小区居民的家中,发挥余热。有机垃圾则被送进沼气池,产生

的沼气一部分进了居民的厨房,一部分供给了小区内的混合动力车。剩下的残渣作为有机肥
料,返回到土地中。废纸则进了回收厂,被制成其他纸制品继续使用。

作为汉马贝

“循环生态圈”的重要部分,垃圾自动收集系统连同污水处理系统、沼气池、

集中供暖

/制冷系统、被动式节能建筑、太阳能使用、“拼车小组”(三百多人共用 25 辆汽车)

等等环保节能技术,使得汉马贝的房子即便房价达到了每平米约

9 万瑞典克朗(折合人民

币约

6.75 万元),是周边地区的 3 倍多,依然供不应求。

但奇怪的是,垃圾自动收集系统卖得最好的,并不是最发达的国家,比如说,恩华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