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古法造纸的原料

——竹子被砍回或收购以后,首先要用锤子或斧头的钝面砸破竹节,

然后放到河岸边或者水渠旁边的池里浸泡。一层竹节要撒一层生石灰,然后用石头压紧,最
后往池子里放满水。水和生石灰发生化学反应后,可以促进竹纤维脱离,而竹纤维才是真正
的造纸原料。竹节在石灰池里浸泡

3 个月左右后被打捞出来,还要竖起来放在石灰池旁边暴

10 到 15 天,再放到清水池里浸泡 1 个月左右,除去熟石灰等杂质。

经清水浸泡、洗净的竹节被砍成

10 厘米左右的小段后,放到石碓中反复捣砸碾碎,制

成黄色丝絮一样的竹浆。打浆过后的工序是拌浆:把竹浆放到回形池里加水搅拌,然后放到
浆池里。

接下来的捞纸工序是整个古法造纸中技术含量最高的步骤,纸张的厚薄和质量完全靠

造纸师傅捞纸时的力度和技术。捞纸的工具是一件用极细的竹丝编织的帘子,它约

1.6 米长、

60 厘米宽。

记者看到,张熀元老人将这种竹帘子放到浆池,在里面轻轻捞起,竹帘子滤掉水后,

剩下一层薄薄的纸浆膜,干了以后它就是一张纸。

捞纸过后还有榨纸、松纸、晒纸、数纸和磨纸等十几道工序。这些工序完全是手工操作,

每道工序都是劳动人民长期智慧的结晶,与明代科学家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中记录的古
法造纸的工艺流程基本一致。四会古法造纸可以说是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

担忧:家传古法造纸后继无人

张熀元

9 岁跟随父亲和叔父学习古法造纸,是张家古法造纸的第 23 代传人。他有三个

儿子,只有大儿子和小儿子懂得古法造纸这门手艺,

“由于造纸太辛苦,赚钱少,我的几个

孙子都不愿学,现在都在外地打工。

家传的古法造纸后继无人,张熀元伤感得连连摇头,又无可奈何。

“孙子们都长大了,

我不能强迫他们学这个。

”讲起四会古法造纸的未来,他显得忧心忡忡。“民国时期到解放初

期,我们扶利村

100 多户人家,家家户户都有造纸作坊,但是现在只剩下 10 多家,懂土法

造纸的人最年轻的都有

40 多岁了。再过十几年,懂的人会更少。

早在十几年前,四会市政府就意识到四会古法造纸这一

“活化石”的价值,从 2004 年开

始不断投入大量资金,打造

“中国民间古法造纸第一村”,并修建了古法造纸展览馆等设施,

逐步加大了对古法造纸厂家的扶持。张熀元认为,政府最好能采取发津贴的形式,吸引年轻
人主动学习,四会古法造纸这门手艺才能真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