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测试,提前做好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在某外资银行,风险管理部门会定期对贷款组合进行
风险测试,通过假设某些宏观

(政治/经济)事件发生,测量信贷资产可能遭受的影响。根据测

算结果,一些敏感性贷款在五级分类中将被归为

“可疑”类,有关客户的信用等级也会相应

下调。

 

  与外资银行相比,国内银行由于历史包袱较重,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存量风险的化解上
风险的早期防范没有得到充分重视。我国商业银行基本上没有开展市场细分工作,大多都是
在审查借款企业的合规性,包括企业执照的合法性、是否年审、对外投资比例、有无违法经营
行为等之后,就与企业建立信贷关系,对行业和企业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和个案分析,对
如何科学搭配、合理运用信贷资产,将资产风险降到最低缺乏全盘考虑。在风险控制的其他
环节,国内银行虽然借鉴外资银行做法,建立了风险评级制度,但信用评级一般只能在新
客户申请贷款时和每年年初进行,不能即时反映风险,评级系统的可操作性、指标体系的完
整性和量化分析模型设置的科学性、全面性和代表性以及评级结果的普遍运用也与外资银行
有一定差距。

 

  

 

  三、人员制约手段的差异

――外资银行重视人员激励,国内银行重视人员控制 

  

 

  外资银行强调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业务开展和管理中给予了信贷管理人员
充分的自主权。信贷管理人员通常享有较强的独立性,从总行到分行自成一体,各级分支机
构的信贷管理人员由上一级甚至上两级信贷主管直接任命或指派,并对上一级信贷主管负
责。在某外资银行,总部每年会对信贷人员进行专门培训,逐步提高信贷管理人员的专业素
养和水平,并根据其工作经验和能力,将其分为若干等级,授予相应信贷审批权限。在外资
银行,道德风险的防范主要通过三个途径实现:一是实行科学评价,动态管理。如某外资银
行,贷款审批权限实行一年一定,独立考核部门借助业绩评价系统对信贷管理人员的

“表

”打分,上级信贷主管据此决定提高或降低该信贷管理人员的审批权限等级。二是通过设

计科学的激励机制,采用财务激励措施,如股票期权制度、内部持股制度,将股东价值最大
化、信贷人员自身报酬最大化和人力资本增殖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从源头上遏止信贷管理
人员因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而偏离所有者目标的现象。三是通过设计相互制衡的组织体系,
通过权力的分工和制衡实现人员间的时时制约和事先制约,有效制止内部人控制行为。

 

  国内银行强调对员工加强控制。但国内银行内部制衡的组织体系尚未建立,各种财务激
励措施尚未落实,贷款审批权也基本上是静态管理、多年难变,对人员的控制主要落实在贷
款责任制上。各家银行建立了信贷资产质量第一责任人制度和不良贷款终身追缴制度,制定
了详细的考核办法和严厉的处罚办法,期望在信息不对称、监督困难的情况下制约信贷人员
的放贷行为,加大违规成本。但事实上,由于存在信息严重不对称和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的
问题,再严格、细致的责任制度也无法防范道德风险,近年来信贷人员违规事件以及内外勾
结诈骗银行资金案件仍然层出不穷便是明证。与不断加强的控制力度相对照,人员的激励机
制没有建立起来。一方面,贷款审批权基本按行政职务层层下放,基层以及中层信贷管理人
员自主决策的空间有限,积极性受到挫伤。另一方面,激励手段和措施仍然单调,基本还是
传统计划体制下的老一套,主要的财务激励措施

――按照绩效考核进行的奖励变成了固定

奖金,实质上成为工资的一个组成部分,失去了应有的激励作用。

 

  

 

  四、财务管理制度上的差异

――外资银行重视资产价值的真实性,国内银行缺乏提取准

备的自主性

 

  

 

  对贷款的会计处理和计提呆帐准备金的实践是银行业管理和控制风险的基本要素。外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