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健全的资本市场中实现,如果没有金融期货等衍生工具,资本市场就无法完善。目前我国金

融环境相对于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已经有了显著变化,为当前恢复和发展金融期货交易准

备了条件。

 

  

 

  

(一)国债期货 

  

1、国中债的规模 

  国债现货规模直接制约了国债期货交易的规模。引发国债

“3・27”风波的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现货市场规模偏小,券少钱多。当时,国债现货资金相对于国债期货市场的资金需求远

远不足。多方利用资金实力开出超过现货市场实有量的仓位,造成空方无法获取足够现券进

行交割,被迫高价位平仓,引发市场失控。因此,国债流通规模庞大是国债期货交易的前提。

 

  由于我国近年来持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国债发行额及占

GDP 比重稳步上升(2002

年以后国债发行规模上升速度小于同期

GDP 增长速度),截至 2008 年,国债发行量已经突

8558 亿元。较 1990 年增长了 43 倍多,快速发展的现货市场为恢复和发展国债期货市场

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国债的品种 

  

1985 年至 1993 年之间,我国的国债是清一色的 2 至 5 年期中期债券。1994 年开始出现

小于

1 年期的短期债券,同时也有少部分超过 6 年期的债券,不过没有出现 10 年以上的长

期债券,

1997 年发行的国债中, 10 年期债券约占 5.5%,而 2002 年以来国债包括了

1、2、3、7、10、15 年和目前期限最长的 30 年期国债。在长短期限配搭上较以前分布更为“均匀”,

使我国国债市场的收益率曲线更为完整,也为国债期货品种的推出提供了依据。

 

  

3、投资者结构 

  

20 世纪 90 年代初,我国国债发行主要针对城乡居民个人,个人投资者普遍把国债现

货当作一种变相的长期储蓄存款,很少有进入二级市场进行交易的兴趣。因此,国债现货的

主要部分游离于市场之外,从而大大削弱了国债期货市场的现货基础,同时也为投机和操

纵国债期货市场提供了机会。

 

  从目前市场参与者构成情况来看,涵盖了居民、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证券投

资基金和社会保障基金以及部分国有企业等广泛的投资群体。机构投资者特有的专业理财能

力以及对国债收益率的套期保值需求为国债期货的推出提供了坚实的市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