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第4期

张一宾:表面活性剂在农药及植物上的作用特性及功能

15・

由表面活性剂所引发的作用

将展着剂和农药制剂用助剂配制的表面活性剂

喷施于作物和杂草上时,表面活性剂会产生以下的

直接作用:(1)植物毒性(影响光合成和细胞分裂);

(2)产生细微的结构变化;(3)增强对角质层膜的渗

透作用。其中第(3)点有利于增效,故仅就第(1)和

第(2)点予以介绍。早在1964年,Furnlidge【3J对于会

引起植物毒害的代表性表面活性剂进行了研究,并

介绍了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化学结构及物化性质之

间的关系(J.S.A斯.Ch咖.15,542—550)。以后,

bwnds和Buk洲(1988年)【4

J等探讨了它们对豇豆

成叶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液滴直滴的表皮,会使叶

片退色受损。同时,在叶片的栅状组织和海绵组织

上也发现了同样变化。此种植物毒性与表面活性剂

的浓度、投入量及温度有关,但当湿度上升时则减

轻,且此种药害现象无回复性。

1987年,No朗等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了代表性的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on.100对植物外生蜡的影响

及其变化。他们观察到对芥菜和恭菜(糖萝卜)有

着不同的反应:对于表皮无蜡状结晶物的芥菜,表面

活性剂处理后24 h内叶片就会出现环状坏死现象;

而对于表皮具有蜡状物的恭菜,则在蜡状细微结构

的细丝上出现急剧恶化。1991年,No龋进行了同样

试验,发现芥菜上出现了明显变化,在小麦上仅稍有

变化。由此认为,蜡状物变化程度与表面活性剂的

浓度有关。这些研究有助于解释表面活性剂的增效

作用,现正进一步进行研究。同样,日本的渡边和川

岛(2002年)也对农药制剂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后的

功效和作用进行了探讨。

3.表面活性剂的增效作用及作用特性

下列的(表2)为在各种除草剂和植物生长调节

剂中,使用表面活性剂后的增效特点及作用特性的

研究例。O’d∞o朔nsL5j予1985年用两类非离子表面

活性剂调查了草甘膦对大麦的药害,结果认为,酯型

的有助于吸收和移行作用,而醚型则无此作用。

溉等…于1986年调查了3类表面活性剂对田

旋花的灭杀活性。其中用最为传统的聚氧乙烯牛脂

胺(Mon

0818)处理后24 h最大吸收率为84%。1992

年,G鹳kin和Hollo、vav【6J用3种类型的聚氧乙烯型非

离子表面活性剂调查了小麦和野生大豆对草甘膦的

吸收量。结果为在小麦中以聚氧乙烯牛脂胺最有

效,在野生大豆中以聚氧乙烯脂肪族烷基醚最有效。

对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辅助作用,有人认为其可

能会使草甘膦异丙胺盐经离子交换形成络合物,从

而使水溶性下降,提高了对角质层的分配,增加了接

触面积,产生了相乘效果。这是对草甘膦用辅助剂

研究得最为广泛的课题之一。

为了摸清表面活性剂的化学结构与植物毒性的

关系,日本大过一也用烟草腋芽抑制剂——抑芽丹

调查了23种表面活性剂作为助剂的效果。结果认

为,具有辅助作用的表面活性剂,即使在高浓度和保

持湿度的情况下也不产生植物毒性。此在杀虫剂、

杀菌剂等农药剂型的配制中十分有价值。由此亦认

为其与以前提及的表面张力、接触角、HLB和pH并

不相关。

表2有关表面活性剂的增效作用及作用特性的研究例(以除草剂为例)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