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1.2 中国建筑发展史中的理性之路 

  在中国的建筑发展史上,有三次选择,两次发生在古代,一次发生在近代,科学的理
性在支配作用清晰地体现。

 

  中国建筑的第一次选择发生在遥远的古代,先民们从山洞和丛林中走出来,他们在各
自特殊的自然环境中熟悉和掌握规律,选择了合适的居住模式,这就是科学理性所支配的
选择。

 

  第二次选择发生在汉代,儒学成为中国文化和思想意识形态的核心,当这种影响由中
原向四面八方传播时,

“合院”模式也随之成为一种主导的模式,周边地区“中原化”了。这虽

然是一种文化的同化过程,但是最深层的原因仍然是科学的理性,因为在一般情况下,

“合

”模式相对于其它模式更有利于安全和组织功能的需要。同时,从汉代开始木构架体系日

趋成熟,梁、柱、斗拱等构件逐步定型化、模数化,科学的理性精神中最典型的数的概念被体
现出来。

 

  第三次选择发生在

1840 年鸦片战争开始之后,这尽管是一次被动的选择,然而归根到

底是因为在大量西学东渐接受西方文明时理性打破了固步自封的传统去迎接新生的事物,
在另一方面以工业革命为背景的西方文明相比较于当时本国的传统所散发着的是更为科学
的理性。

 

  除了这三次选择外,还有很多反映理性精神的文化和思想,比如

“天人合一”的思想映

射出一种原始的生态观,

“适型则止”则是一种规划观和设计观。总的说来,体现在中国传统

建筑文化、建筑思想中的理性相对于西方是比较懵懂和混沌的,但闪烁着不朽的光辉。另一
方面,还有一些技术书籍,如遗失的《木经》,保存至今的《营造法式》和《工程做法则例》,
技术是理性的集中体现,技术书籍也一样。

 

  从历史中找根据,充分证明了科学理性在建筑发展过程中的存在和作用。当然,科学的
理性也并不是仅仅局限于上面所列举的实证,它贯穿于建筑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所产生的
都是一种主导性的作用,不管这种作用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它都确实存在。不过,建筑不
能仅仅需要科学的理性,否则它就会呆板和机械,所以建筑也需要浪漫。

 

  

 

  

2 建筑中的浪漫 

  

 

  建筑除了物质功能还有精神功能,无论设计者还是使用者都希望把自己的浪漫理想寄
托于它,也正是因为这样建筑才区别于结构物或构筑物。建筑的精神功能是以它创造了一种
环境、一个场所,还有它:本身就是一个大艺术品等等方式来表达的。回顾西方古代的建筑
发展史,很大程度上是建筑艺术的发展史,简单回顾一下建筑的

“浪漫史”,就能对它清楚

了解。

 

  古埃及人的浪漫来源于他们对尼罗河沿岸大地自然景观的深刻理解,对山岳宏伟、巨大
的崇拜被表达在金字塔中,对当地植物的热爱则体现在建筑装饰当中。古代两河流域的先人
们同样把他们对山岳的自然崇拜寄寓于山岳台之上,而正是基于宗教审美的浪漫追求才有
了墙体饰面的丰富多彩。在古希腊,

“人体是最美的东西”是人本主义的浪漫最直接的反映,

多立克柱式象征着男子的阳刚雄伟,爱奥尼柱式象征着女子的柔和秀丽。到了古罗马,强大
的物质技术力量为人们实现他们的浪漫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从而雄伟高敞的空间感在万神
庙、浴场和剧院中得以体现。在古罗马的帝国时期,皇帝把他的威严和至高无上赋予在凯旋
门、广场之上,体现了帝王的浪漫。中世纪的哥特式教堂无论从内部空间还是外部的形体,
都使人感到一种强烈的向上升腾的动势,这正好符合基督教宣扬原罪崇尚天国的教义,宗
教的浪漫赋予了建筑。文艺复兴时期,古典时期人本主义被重新唤起,人们以人体的比例来
解释柱式,通过人体的美来解释建筑的美。巴洛克和洛可可让人觉得荒诞不经,最直接的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