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这种播种技术的应用,即可保墒,又可防寒,机械成本高。但先进性强,在当地很适用,很
受农民欢迎。可是这种被当地认为很先进的播种机,在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就不适用,这个
地区由于土质好,气候适宜,水量充足,所用的播种机械很简单,机械的价格越便宜农民
越容易接受。那些带有镇压滚和铺地膜的装置,被农民认为是多余的。

 

  

2.上世纪 90 年代初,阜阳开始宣传和推广小麦精密播种技术,并从中国农机科学院引

进了两台穴式精密播种机,在当地召开了数次推广现场会,连续推广了三年,农民不接受
未能推广开,原因是这种播种机的播量只达到

6 公斤左右,在不能保证土质、良种、水、肥、

病、虫、害的情况下,这种播种机是难以实行的。

 

  

3.上世纪 90 年代,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河南省提倡麦套棉的种植模式,麦套棉之

间的距离是

80~90 厘米,为了适应农艺要求,一些农机生产厂家就研制生产了适合麦套棉

作业的播种机,把播种机的行数由七行改为五行,使播宽变窄,而照顾了棉花苗棵的生长。
又充分的利用了土地,使农业机械随着农艺的要求而研制、生产、运用。

 

  所以说农机与农艺融合有它的重要性,但也有一定的区域性和局限性。

 

  四、农机农艺融合的对策和建议

 

  

1.切实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和农业系统相关部门要把农机农艺融合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加强
组织领导,密切沟通协作,采取切实措施,积极努力推进。要成立农机农艺融合协调小组和
农机农艺融合专家组,定期会商,统筹协调解决农机化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加大农
机农艺融合重要意义的宣传,形成良好氛围,积极培育农机农艺融合的典型,加强示范引
导,提高农民应用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的自觉性,推动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

 

  

2.高度重视农机农艺融合的持续发展问题 

  农机农艺融合就是要按照农业技术标准实施各自的技术

,应该坚持农机和农艺技术都要

不断进步

,谁先进就应该以谁为主,不是独立进行,而是结合发展,发展的关键不在于农机、农艺

技术各自本身的发展

,而在于二者在发展中要相互适应并符合农业生产的要求。 

  

3.建设农机农艺融合的体系 

  制定科学合理、相互适应的农艺标准和机械作业规范,完善农机、种子、土肥、植保等推
广服务机构紧密配合的工作机制,组织引导农民统一作物品种、播期、行距、行向、施肥和植
保,为机械化作业创造条件。在水稻生产方面:以育插秧为重点,加快形成和完善区域性育
秧作业规范,并在品种选择、育秧、植保、田间管理、茬口对接等各个环节加强农机农艺的融
合。在油菜生产方面:以播种、收获和秸秆处理机械化为重点,开展农机农艺技术集成配套,
完善技术模式和机具配套方案。

 

  

4.大力开展农机农艺知识和技术培训 

  从现代农业的角度来看,没有农业技术要求,农机培训就没有真正的目的,没有农机
培训做保证,农业技术就无法实现。农机与农技培训同时进行,才能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县
级农机培训的对象主要是农民农机操作人员,他们在生产中,不但要运用农业机械从事生
产活动,同时,还要运用农业科学技术进行生产经营,二者缺一不可。为适应现代农业的这
一特点,要把对驾驶员复训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一是把农业生产标准化、规范化同农机田
间作业技术标准结合教学,使学员认识农机作业高标准是实现农技标准的根本保证,从而
提高学员对农机作业必须服从于农技要求的认识和自觉性,增强他们对机具状态要求标准
化和更新机具的积极性;二是聘请懂农技的农业专家为学员讲农机与农艺课,使学员真正
懂得了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有些农业技术的推广必须依靠农业机械
来完成,让学员掌握一些新的农业技术。把培训教育的重点放在两者的结合上,才更受农民
的欢迎,才更有活力,才能更适应于现代化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才能充分体现农民教育
的特点,各级农机化、科教、种植业部门要积极配合,结合重点农时,组织开展专项培训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