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质是在完成个人缴费义务基础上享受机会均等的社会保障,因此必须专项征集,专项存储
专款专用。社会保障体系能否成功除了取决于能否对经济发展起保障和促进作用外,还取决
于能否有效地避免财政危机。因此,通过法律强制性筹集基金,并保证基金运营的保值增值,
是有效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基础。
  二、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经验和教训
  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主要体现在:一是一般都有一整套全国统一的、完备详尽的社
会保障制度。通过法律规定,对因年老或失业而没有收入的人实行收入保障,使他们可以维
持基本的生活,在生病时能够支付必需的医疗费用。二是建立覆盖全社会广泛的社会保障体
系,个人缴费与雇主缴费紧密结合,通过保险基金的征集和发放,使一般人和贫困者,健
康人和病人,有工作的人和失业者之间能够互助互济,形成一种收入的再分配。三是具有防
止贫困恶化,促进社会经济稳定的职能。社会保障不仅可以缓和因贫困恶化造成的社会矛盾,
而且有助于保护劳动力,保持被保障者的购买力,给经济发展带来比较稳定的需求。四是资
金筹集方式法制化。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目前世界上已有

80 多个国家开征了社会保

障税,几乎遍及所有市场经济国家,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主要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
税已成为本国的主要税种,为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提供了稳定的来源。
  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教训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炫耀

“福利国家”,实行高福利政策,

导致财政负担沉重。以瑞典为例,

1965 年该国社会保险支出占 GDP 的 7%,80 年代初占

17%,到 90 年代初已占到 60%,大大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形成大量的债务和财
政赤字,成为难以诊治的

“瑞典病”。二是高福利来自高税收。税收过高截断了劳动与收益之

间的有机联系,严重地影响了在业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一部分宁愿失业在家领补贴,也不
愿意多赚钱多缴税,惯坏了一批懒人。三是庞大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虽然能够使社会保障系
统比较稳定地运行,但由此带来的机构臃肿、官僚主义、低效率等弊病也成为公众猛烈抨击
的对象。
  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现已认识到改革其社会福利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相继提出一
些改革设想:如增加私人保险并承捍更多的费用,逐步减少社会福利开支;提高退休年龄
降低失业救济金或疾病津贴;通过灵活的工时制和工资制来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等等。但由
于多种社会经济矛盾的制约,这些设想往住难以实行。
  三、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和难点
  党的十四大以后,从

1992 年到 1997 年,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从旧体制向新制度过渡

的阶段,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以及失业保险为重点,社会保障的覆盖面随着改革的深入不
断扩大。到

1995 年底,全国共有 8738.2 万城镇职工,2241.1 万离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

险社会统筹;

206.3 万职工参加企业补充养老保险;210.6 万职工参加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

全国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达

9500 万人;全国有 314 个市县的 42.4 万离退休职工实行了医疗

费用社会统筹。据不完全统计,

1996 年全国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 1010 亿元,支

894 亿元,累计结余 523 亿元;1995 年全国失业保险金收入 35.3 亿元,支出 18.9 亿元。

这反映了我国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正在逐步形成。
  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主要体现了以下特点:一是因地制宜,方法多样。我国传统的养
老、医疗保险制度实际上是由企业负责职工的生老病死,不仅承担经济责任,而且承担管理
服务职责,使国有企业特别是老企业负担沉重,也使劳动者缺乏个人责任。随着经济体制改
革的深入,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企业实行兼并破产等等,原有的
社会保障制度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各地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设计了
多种方案进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试点。二是先易后难,逐步扩大。在构筑社会保障新体制
的过程中,我国社会保障项目是逐步推开的,首先从养老保险开始,

1991 年国家决定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