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采矿技术

有6~8 m的顶底柱,经多年开采,井下已形成约

66.8×104

m3的采空区,采空区离地面的最浅部位

约50

m,目前地面尚未有垮塌的迹象。矿区分为I

矿带和Ⅱ矿带,目前主采的是矿区的II矿带。Ⅱ矿

带包括Ⅵ号、Ⅶ号、Ⅷ号等3个矿体,现井下已形成

的中段有:+50,0,一50,一100,一150,一225,

一250,一280和一320

m,目前主要生产中段为

一280,一320

m正在进行开拓。

根据该矿的赋存特点,在现场工程地质调查、室

内岩石力学试验、岩体质量评价、岩体力学参数确定

的基础上,采用Mathews稳定图方法、有限元分析方

法、缓冲层厚度分析、防顶板突发冒落空气冲击波危

害的封闭墙稳定性校核等技术方法,对该矿的采空

区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安全论证忙。J。

2.1采空区地面塌陷

根据对采空区稳定性的有限元分析,顶柱在剪

应力、拉应力的作用下,特别是在顶柱的跨度较大

时,有可能从局部垮塌开始。若顶柱破坏垮通,采空

区又未进行充填处理,则采空区上下盘失去支撑,将

引起地面较大的塌陷。参照类似生产矿山,对矿体

的上、下盘的移动错动角选取为650,以此圈定开采

时的错动范围。

2.2采空区上下盘与顶柱的破坏

根据对采空区稳定性分析研究,其基本结论为:

(1)矿山开采现状的稳定性较好,开采影响的

范围限在采空区周边3—15 m的范围,目前不会发

生大的地压灾害。

(2)该矿顶柱矿石的跨度在10 m以下时(矿体

平均厚度为6.33

m),顶柱安全;但当矿体的跨度达

15

m以上时,暴露面积的稳定范围控制在600~900

m2内,若暴露面积超出此控制范围,顶板将逐渐自

然冒落;大理岩、闪长岩稳定的允许暴露面积较大,

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大面积的片帮冒落。

(3)Ⅵ、Ⅶ、Ⅷ号矿体间相互的影响不大。

(4)对于主开采的Ⅵ号矿体,开采扰动形成的

应力集中区一般是在采空区的顶端和底端,随深度

的增加应力集中的程度也将加大。开采的同时,在

采空区上下盘的3—15

m范围内形成了剪破坏区,1

~3

m范围内形成拉破坏区,所留顶柱内形成应力

集中区,开采扰动形成的位移也指向采空区。因此,

目前该矿采空区的稳定性整体较好,部分跨度较大

的顶柱部位(跨度>10

n1)存在拉、剪破坏,特别是

在靠下盘位置。

2.3空气冲击波危害

该矿为防治岩层的突然塌陷,在井下的+50,0,

一100,一150,一200

m中段与采空区联通的巷道处,

用C25混凝土或红砖加钢板进行了封堵。C25混凝

土封堵墙的厚度大于1

m以上,对防止空气冲击波

的危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且在一200

mVI号矿体接

近正中偏东处,用废石充填,最高处达到一150

m。

2.4突水与淹井危害

该矿目前主采的是矿区的II矿带Ⅵ、Ⅶ、Ⅷ号

矿体,矿区北部I矿带溶洞较多且大,与附近青山水

库下游的赵家港连通,但在Ⅱ矿带与I矿带之间有

一隔水层,将两矿带安全隔开。Ⅱ矿带处在一个东

西向长条状水文地质单元中。该水文地质单元有志

留系页岩、未风化的岩浆岩体隔水,大气降水范围和

强度不很大,地下水排泄较畅通,地下涌水量极小。

虽然本矿的水文地质条件应属简单类型,但若在开

采作业的过程中,使I矿带与Ⅱ矿带之间的隔水层

遭受破坏,必将导致井下的突然溃水,使矿山遭受巨

大的损失。加之本矿上部存在老窿,空区面积较大,

各地段积水情况不清,因此在开采过程中应采取防

止老窿、采空区突水的措施。

安全技术对策措施

3.1采空区地面塌陷的安全对策措施

(1)地表设施和建筑物均布置在开采错动界线

以外。

(2)加强塌陷区的管理,尽可能准确的标出塌

陷区域的边界线,并设立明显的标志。

(3)及时掌握采空区的变化情况,及时编制塌

陷区井下、地面对照图。

(4)应在地表塌陷区周围埋设必要的观测点,

并进行定期观测,为塌陷区的安全管理、周边道路改

造和塌陷区提前征地提供科学依据。

(5)地表塌陷、裂缝区的周围,必须设置截水沟

或挡水墙,防止大气降水渗入井下。

(6)应做好塌陷区水文地质(防洪排水)技术

管理工作。

(7)应专人负责,定期书面通知毗邻乡村,对塌

陷区提出注意事项,防止人、畜事故发生。

(8)安全生产管理部门要定期组织有关人员对

塌陷区的安全管理工作和安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并提出整改意见。

3.2采空区处理的安全技术措施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