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NNE 向的隆起和凹陷,在凹陷部位的沁水盆地,煤系得以保存。新生代喜山运动继续影

响本区,形成了断陷盆地,霍山隆起处煤系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另外,区域内的一些断层、
褶皱对于煤层的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

 

  构造区划

 

  这里根据沁水盆地古生界煤层发育特征、构造特征以及沉降沉积特征,并结合前人针对
该区域构造单元划分的基础上,为研究的方便和需要,将沁水盆地总体划分为三个构造区
带。

 

  (

1)盆内平缓褶皱带——以沁水盆地复式向斜轴部为中心的盆地主体部分,煤层埋藏

较深,鉴于盆地的刚性基底特征,构造形态比较舒缓;它主要包含了四个基本构造单元:
普洞

-来远褶断带、榆社-武乡褶皱带、沁水-马壁褶皱带和郭道-安泽褶皱带。 

  (

2)盆缘陡褶带——分布于盆内平缓褶皱带的边缘,直到煤层露头线,煤层埋藏相对

较浅,地层倾角相对较大;该区带主要包含了寿阳

-阳泉箕状带、和顺-左权斜坡带、阳城-高

平箕状带和霍东斜坡带。

 

  (

3)新裂陷区——包括晋中新裂陷和长治新裂陷带,属新生代断陷盆地,构造较复杂。

该区带主要包括晋中新裂陷带和长治新裂陷带。

 

  上述构造区带的构造特征从宏观上控制了沁水盆地煤层气赋存分布的基本地质面貌。

 

  盆地水文地质特征

 

  (

1)地表水 

  沁水盆地内部地势北高南低、西部和中部高而东部较低。区内汾河和沁河为常年性河流,
由北向南穿过本区西部和中南部,流入黄河;潇河、清漳河、浊漳河、丹河等发源于盆地内部,
自西向东穿越太行山,流出盆地。地表河流既是排泄地下水的通道,又是岩溶地下水的补给
来源。岩溶地下水在盆地四周以岩溶大泉的方式出露地表,转化为地表水。

 

  (

2)煤系基底地下水 

  主要水文地质特征表现为:沁水盆地作为一个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地下水径流方向
与地表水方向基本一致,属地下水外流型盆地;盆地内有六个相对独立的泉域;不同时代
含水层有不同的补、径、排系统;同一泉域内基底寒武

-奥陶系岩溶含水层是控制该泉域内各

个时代不同含水层系统的主导因素。

 

  (

3)煤系地下水 

  石炭

-二叠煤系地层在盆地周边出露,向盆地中心倾斜,总体呈向斜构造。下主煤层底

板标高以北部较高,南部相对较低,在沁源

-古县南部存在一小规模的东西向隆起将南部与

北部煤系地下水系统分开。

 

  北部煤系地下水在盆地北部、东部和西部煤层露头处接受补给,向盆地内部和深部径流,
到深部地下水滞流,但在边浅部,局部形成小区域的地下水流动单元是存在的。

 

  与北部不同,南部煤系地下水流动方向则比较复杂。南部石炭

-二叠系地下水系统可以

分为四个子系统:潞安单向流子系统,自东向西径流,深部形成滞流;潘庄

-大宁汇流子系

统,地下水由北、东、南、西界向中部汇流,深部径流减弱;霍东单向流子系统,地下水向盆
地外部流动;沁源单向流子系统,地下水由西向东流动。

 

  岩浆活动及古地热场特征

 

  岩浆活动

 

  沁水盆地岩浆活动不甚发育,但对本区煤变质及煤层气的生成也产生了一定的潜在影
响,其中海西期、燕山期和喜山期岩浆岩对本区煤系地层造成影响。海西期岩浆岩主要分布
于两处:一处位于太原西山煤田,另一处分布于阳泉市荫营及锁簧等地;燕山期岩浆侵入
体以岩脉形式主要分布于盂县下王西,燕山期火山岩为云岗喷发期玄武岩,见于古县哲才

-

茹去一带;喜山期火山活动主要表现为玄武岩喷出,零星见于昔阳

-平定县之间及左权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