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解释学、解构主义和主观主义等主体论哲学催生了主体论建筑美学

,认为建筑不依赖人

而存在

,但建筑的美却依赖于人,是人类进行审美活动的结果。精神层面的建筑美学价值包括

建筑是否适合使用者的文化背景、知识结构和心理尺度

,是否使居者产生心理认同和实现人

之为人的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

,是否证实人的自由、偏好和存在。 

  

 

  二

 解构背后的审美趣味及视觉冲击 

  

 

  解构主义更是完全背离了现代主义的设计原则

,强调形体的不完整性,不稳定性,错位,无

,扭曲,残缺。吴焕加用一个“乱”字总括了解构建筑的主要特征,“乱字上了建筑,乱字成了建

筑艺术

,乱字成了建筑审美的范畴。”当然,解构主义学派也在审美方面强调“空缺的趣味”,有

意把某些理性的构图因素颠倒成非理性的构图

,从而使人们去想象它的重构组合,以增加某种

审美的趣味。倘若对熟悉完整的形体进行有意误解的破坏

,并从中观察想象,必然会发现被破

坏了的形体所产生出的一种新的形态

,而从另一个角度引发出了新的想法,因而这就是一种能

够引发创造性思维的反向思维方式。不仅如此

,解构所形成的画面空间或建筑空间,往往具有

一种令人感到震惊的力度

,这种力度源于对固有物象的质的破坏,同时这种力度使得图形视觉

语言的内涵更加丰富

,即将被破坏了的部分,通过想象和逻辑思维赋予新的形象,结合了一个

有机的整体。

 

  建筑要把握好两个方面

:一是建筑创作要有特色,要面向未来。意识建筑设计要以人为本,

努力满足人们的要求

;建筑要与自然环境很好地结合,建筑设计要努力去创建周围良好的生态

环境

,去营造人与自然的和谐,营造健康舒适的环境。从系统与要素等辩证关系入手去把握美

学价值

,以解决复杂的建筑美学问题,是解析当代美学问题的一种新的哲学思维和方法。雨果

称巴黎圣母院是

“石头的史书”、“石头的交响乐”,果戈里讲“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

已经缄默的时候而它还在谈话

”。成功的建筑从古至今都是建立在对文化、艺术、美学理论的

深入研究基础之上

,是与文化、艺术密不可分的。作为建筑设计者,应该从根本上研究造型艺术

结合美学理论

,才能创造出符合时代特色和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建筑。 

  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建筑审美中

,彰显了主观主义思潮,导致建筑多元化格局的诞生,由此

引发出了建筑美学领域中审美视野、审美意识和价值取向的重大转变。这些变化需要从当代
哲学发展的深层次、新观念和新方法去探索和反思

,因为建筑美学的转变是世界哲学文化大

环境的变化所决定的。面对日益繁杂、难解的建筑现象茫然无措时

,将建筑美学理论走向置于

当代哲学潮流的大背景之中

,从人文化趋向的哲学大视野去审视建筑美学,方能高屋建瓴,不

失偏颇。

 

  后现代主义除了发挥隐喻手法之外

,还在创造场所精神方面充分尊重了群众的审美趣味。

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出发

,把审美的注意力转移到审美的主体――人的身上。因此,重视建

筑审美的群众参与倾向

,已成为当代的一种潮流了。同样的思想也表现在空间的组合方面,所

谓流动空间、开敞空间、灰空间、象征性空间、模糊空间、各向同性空间等处理手法

,都是在某

种程度上要给人以联想和丰富的多义感

,从而获得适合于大众的多种审美趣味。 

  但是

,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后现代思潮,作为传统的国家,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

华民族语言、习俗、信仰上相对的一致性

,导致了中国人在文化心理、思想情感、价值观念上的

趋同性

,在审美取向上形成了大致相同的喜恶判断,在视觉语言上形成的传统图形也浸透了民

族精神。尤其是中国文化精神中那种自然观念的显然和后现代思潮存在一定的冲突。伴随着
环境意识的觉醒

,许多艺术家和设计师对道家思想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作用日趋重视。中国

道家主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自然是天地的本性,人应顺天而行。人和自然的

关系不是对立的

,而是亲密无间的,互融互通的。庄子是老子的主要承继者,他的天人观念与老

子的天道本体相辅相成。庄子的基本观念是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同一。”主张不要人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