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1)引企入校模式。“教室里种庄稼,黑板上跑机器”是当前职业教育的“软肋”,也是教育与

市场、学校与企业

“两张皮”的体现。但在一些职业学校“车间”里,却可以看到一排排数控机床、

一套套激光焊机、一台台型号不同的汽车

,这是引企入校的结果。具体内容是:职业学校与企业

集团联合成立培训基地

,企业提供各类设备和材料,学校出师资,指导学生学以致用,共同对在

校学生和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在这样的学校里

,每年都向企业集团输出大量技术工人,他们很

快成为企业骨干

,真正打造出了“金蓝领”。学校与企业实现零距离接触,培养出了适应性强、企

业急需的一线技能型人才。

 

  

(2)办校入企模式。把班级建在企业,“车间即教室,工人即学生,师傅即教师”的培养模式,也

被称为办校入企模式。在这种模式中

,学校出学生,企业盖厂房,共建生产实习基地。基地可同

时容纳成百上千名学生上岗

,可以承揽企业部分或全部的加工业务。通过合作,学校提高了办

学效益

,对企业而言,相比从社会上招收的工人,学生素质高、接受能力强、管理难度小,也缩短

了培训时间

,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对学生特别是家庭困难的来说,以工助学获得的工资不仅

解决了学费、生活费

,还能补贴家用。 

  

(3)生产教学一体化模式。经费短缺是职业学校尤其是农村职业学校面临的难题。如果能

够结合专业办企业

,探索产教结合的新路子,是值得提倡的。在这种模式中,可以在职业学校或

职教中心创办各类企业

,形成五个合一模式:

① 是车间、教室合一;② 是学生、学徒合一;③ 教

师、师傅合一

;

④ 是作品产品合一;⑤ 是育人、创收合一。这样不但能解决职业学校经费短缺问

,也许能创出自己的产业品牌,形成当地的产业支柱。实践证明,该模式是非常值得推广的 。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现以青岛为例 ,考察工学结合模式在实践中的重要价值。 

  

1、引企入校模式实践 

  青岛胶南电子学校与韩国一企业合作

,由学校出场地,企业投资 2660 万元建设可容纳

1000 多学生上岗实习、具有 50 多条生产线的现代化厂房,形成“车间即教室,工人即学生,师傅
即教师

”培养模式。学生实行“半天理论、半天实践”的学习制度,实现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统

一。该模式产生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学生技能水平明显提高,毕业后到企业可以直接

顶岗生产

,受到企业普遍欢迎;二以工助学,为农村家庭困难子女铺就了一条成才之路。学生在

生产实习中平均每月得到

600 元左右的收入,不但解决了学费、生活费,还能补贴家庭,帮助家

庭脱贫

,社会效益显著;三促进了学校的发展,由于工学结合适应农村贫困家庭子女的求学需

,周边农村孩子纷纷到该校就读,在短短几年内,使该校发展成为在校生达 3600 多人的国家

级重点学校。

 

  

2、办校入企模式实践 

  青岛胶南高职校把学校办进企业

,2005 年,学校与韩国现代汽车三承有限公司合作,建设

2000 平方米、拥有 9 条装配线的生产教学一型实训基地,基地的教学和生产实践由学校和企
业共同管理

,学校负责招生、教学和生产管理,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实行“一天学习、一天工作”

的工学交替制度

,学生的学习、生活、生产实践都在企业进行,实现了学习和实习一体化。学校

办进工厂发挥了企业优势

,学生在实习中受到了现代企业文化、团队精神和职业道德熏陶,养

成了产业工人的优良品质

,实现了招生和招工的合一,学生顶岗实习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企业招

工难问题

,同时也为企业储备了高素质的员工。 

  

3、生产教学一体化模式实践 

  青岛市引导学校面向生产、依靠企业

,实行“学校与企业,生产与教学相结合”的运作方式,

推行了工学结合的发展。胶南职业中专引进青岛双星机械公司、泰发集团与学校共同管理和
经营制造专业实训基地

,把实训基地办为一个经营性实体。基地既是学校的实训课堂,又是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