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力构建人才培养规模大、师资队伍结构合理、专业方向明确成熟、教学实践基地稳固、科学研
究立足前沿、学术信息资源充裕、学术交流活跃、服务事业成效显著、教育社会影响广泛、人才
培养质量优良的教育教学平台,走出一条特色鲜明、因校制宜、结合实际、灵活创新的建设之
路,形成特色品牌。

 

  

2.2 优化人才培养体系,突出工程素质培养 

  比较教育研究表明,长期推行的学科性教育导致了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事业出现单纯注
重理论,轻视操作;注重知识,轻视技能;注重学历文凭,轻视工作经验的倾向。在一定程
度上脱离经济、脱离生产,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同时,也误导了社会意识,限制了大学
生的成才通道,特别是限制了大学生在不同层次和不同方向上的发展。

 

  我们注意到,高校工科高年级学生已具有了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但这只是智能奠基
是创新素质形成的前提,不可能自然产生创新能力。只有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只有
通过科学研究、生产实践锻炼和应用,才可能使学生增强自学、观察、实验操作能力,增强思
维能力、创造能力,同时增强生产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近年来,学院致力于推进工程教育改革,具体举措有:

 

  

(1)为贯彻“加强学科基础、拓宽专业口径”的原则,以装备制造业、核工业、国防工业及地

方经济的需求为导向,学院按照学校的总体安排和部署,本着

“精心制订、及时修改”的原则,

2009 年对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我们紧密结合培养目标,横跨机械工程、材

料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

3 个学科,建立人文与科学教育、通识与专业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

平衡的课程体系,通过对增强学生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增强学生对未来工作
的适应性。

 

  

(2)鉴于学科的内部逻辑不足以设计出适合当代科技进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课程,我

院邀请了外部组织

(产业、行业、科研委托单位,校外实习基地和用人单位)共同研究课程计

划,在外部组织、学生和任课教师之间签定协商性学习协定,设置了

“基于工作的学习”课程

模块和

“学生研究计划”,并制定了有效的评价机制,使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与生产实践、社

会发展需要有机地结合。

 

  

(3)构建并有效运行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行、教学与科研并行、多种发展通道并行”

的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先基础课、再专业基础课、最后才上专业课的时间排序,改
以大工程观为主线,各并行模块和实践环节平行推进的教学模式,尽早尽可能地把学生在
学校期间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所需要的知识汇集起来,从而使毕业生
具备社会所需要的价值和文化,并且能很好地实现学术愿望。

 

  

(4)实施独特的“五三三”教学模式,即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行;自主学习与课堂

讨论并行;创新设计与工程实践并行;教学过程与课程考核并行;教育研究与改革实践并
行的五并行模式,将培养学生设计能力的三个层面与创造教育的三个阶段融合为一体,相
互渗透,即将创造教育过程分为创造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创造技法训练和创造能力综合训
练三个层次,分别渗透在培养学生表达机械设计对象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传统和现代手
段进行机械设计综合和设计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构思的机械设计能力和总体上把
握机械设计方案的能力。对学生实行三个一:提出一个创造性构思,参加一项科学研究,撰
写一篇科研论文。

 

  

2.3 积极参加“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应用型人才 

  我们认为,工程教育要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最

直接、最具体、最好实施的方式是积极推进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创建工程实践教育

中心,创建高校和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培养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工程人才。
“卓越计划”的宗旨及所具有的“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