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1.在供给一定条件下,需求减少使得需求曲线向左移动,均衡利率水平下降的同时,金融
市场的规模缩小,不符合效率的原则。

2.在需求一定的条件下,金融市场的供给增加使得供

给曲线向右移动,移动的结果是利率水平的下降和市场规模的扩大,符合效率的原则。

 

  在中国目前的局限条件下,利率上限和资产负债管理的约束,以及逐渐兴起的多元化
的金融资产市场,竞争的约束使得银行存款难以满足银行资产扩张的需求。事实上,近年来
规模递增的银行理财产品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实质贷款利率水平的下降,或者说一定程度上
缓解了贷款利率水平上涨,促进了金融市场的效率。

 

  (二)固定收益银行理财产品与存款收益差的持续存在符合效率原则

 

  理论上讲,在一个有效的金融市场上,不存在任何无风险套利的机会,明显的机会可
能就是陷阱,无数自利的市场参与者持续的套利行为使得套利的机会瞬间即逝,任何超过
市场平均利润水平的收益都是对其承担风险的补偿。那是说,风险水平相同的金融资产,其
收益水平也应该是相同的。

 

  考察一下中国目前固定收益的银行理财产品与银行存款之间持续存在的收益之差现象
我们也许能够找到一些符合逻辑的解释和颇具意义的推论。

 

  

 

  从上图中我们不难发现

,市场上相同期限且风险水平相同的两类金融产品其收益水平持

续存在着差别

,令人深思。稍作经济分析之后,我们大致可以得出如下的推论。 

  

1.中国金融市场的均衡利率水平应该等于银行保本固定收益型理财产品的收益水平,

否则的话,就很难解释银行为何不遗余力地开展理财业务。而与存款业务相比,开展本不熟
悉的理财业务增加了银行的成本,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降低了银行的利润水平,不符合理
性人的假说。银行愿意接受高成本的资金一定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中间业务规模的扩张也
许还有规避监管和提升企业价值等方面的考虑。

 

  

2.竞争性金融产品市场的存在是银行开展理财业务的根本原因。随着中国金融业的改革

和开放,金融产品市场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除了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
业务模式创新之外,境内中资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创新也层出不穷,而且规模逐步扩张,
如基金、信托计划、券商理财产品、投联险等等。如此的竞争格局下,资金持有者的选择范围
扩大,在存款利率管制的前提下,居民资产组合中银行存款的优势在逐渐丧失,套利的行
为终将会引起银行存款的流失。假如银行不开展理财业务的话,银行资产的规模不仅难以扩
张,说不定还会萎缩,这是银行不愿意面对的。

 

  

3.银行开展理财业务得益于中国贷款市场的需求价格弹性在增大。从银行的角度看,银

行用发行理财产品(尤其是贷款类银行理财产品)筹集的资金购买金融资产,相比存款资
金而言,成本增加或者说利差缩小,在规模一定的情况下,利差缩小则意味着利润减少,
果真如此的话,银行开展理财业务的行为就无法找到经济学意义上的解释。符合经济逻辑的
解释,只能是银行开展理财业务引起的规模扩张带来的额外收益,一定能抵补因利差缩小
导致的收益损失,而且还有多余。假如银行不开展理财业务,资金供给的减少必然引起贷款
利率的上升(显性或隐性的),在贷款需求缺乏价格弹性的条件下,利率的上升并不会引
起贷款需求的急剧下降,银行完全不必劳神费力开展理财业务,但在贷款需求价格弹性的
条件下,利率的些许上升就会引起贷款需求的急剧下降,这对银行是一个坏消息。事实上,
中国目前资金需求者中的民营企业比例的上升,加上国有企业的改革深化,贷款需求对利
率的敏感度呈现出增大的趋势,贷款需求价格弹性的上升符合逻辑。

 

  

4.银行开展理财业务有降低信贷市场均衡利率水平的倾向,提高了金融市场配置资源

的效率。宏观上看,在交易费用(信息搜集费用、时间匹配成本和资金起点等)的约束下,
一个不是充分套利的金融市场里,银行存款利率与银行固定收益理财产品收益之间存在收
益之差也许会始终存在,银行固定收益理财产品的高收益吸引着闲散资金的持有者,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