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F1:逆断层,出露矿区西界外,走向 NNE~SSW,倾向 SEE,倾角 15°~45°,区内上

下盘为

P1w、P1t1,具一定充导水性。 

  

F3 断层:正断层,出露矿区西界外,走向 NNE~SSW,倾向 SEE,倾角 20°~45°,上

P1t3,下盘 P1t2、P1t2,具一定充导水性。 

  

F10:逆断层,位于西北部深部 F1 断层下盘中,充导水性弱。 

  

F7:正断层,隐伏于矿区东部深部,走向 NNE~SSW,倾向 SEE,倾角 25°~35°,上

P1t3-3、P2cp,下盘

Ⅲ 2 之上附近部分 P1t3-2 地层,据钻孔控制,为局部充水导水断层。 

  

F8:正断层,与下伏 F7 正断层呈呈叠瓦状上下近平行排列,区内无切割关系,地质 -

水文地质特征与

F7 正断层相似。 

  

2、火成岩体 

  区内岩体岩脉穿插

P2cp、P1t、P1w 岩脉与构造运动产生断块移动有关,为原生异地断块

环境,形成时期早于东吴

-印支运动前后时间,K2s 中火成岩为陆源碎屑快速堆积沉积形成,

异地沉积,形成时期以燕山运动早期为主及其之前各历史时期侵入岩浆岩,地质分析无法
做到有效合并,形成零星不连续无根岩脉岩体,在矿区

-1000m 水平上各地层不同围岩环境

中,岩体分布于除

T1x 地层外的全部地层,在海相地层如 P1t2 包括印支运动之前 T1x 地层

中出现少或没有,陆相及海陆交互相地层中多见,反映构造运动对岩浆活动的控制作用。岩
体围岩多为软弱夹层,如构造行迹带或煤层,局部受热力作用,见石英富集,围岩出现轻
微变质现象,在龙岩漳平箭竹坪煤矿

P1t3 粉砂岩和细砂岩出现红柱石变质矿物富集,岩体

弱裂隙含水,改变岩体及其围岩接触带含水性和水力联系。

 

  四、断裂带与火成岩体对矿区地下水赋存影响

 

  矿区与开采生产有关的断裂构造和火成岩体主位于

P1t 煤和 P1w 地层中,零星岩脉和

多期次断裂共同构成矿区复杂的构造类型。

 

  

1、断裂带与地下水关系 

  区内影响煤层赋存和开采条件的断裂主要有

F1、F3、F10、F7 断层。 

  

F1 逆断层造成隔水岩组 P1w 逆推于煤系 P1t1 上,下盘深部(-1000m 水平之下)隔水

岩组

P1w 厚度减小,上盘逆推于下盘煤系 P1t1 上的隔水岩组 P1w 成了未来开采 F1 下盘

P1t1 可采煤层天然顶板隔水屏障,利于下盘煤层开采。 
  受

F3 正断层影响,区内出现 P1t3-128 煤之下至

Ⅲ 1 之间地层缺失,以及下盘 P1t2 隔水

岩组中上部地层缺失,减弱下盘

P1t2 隔水岩组对之下 P1t1 开采煤层防隔水作用,对断层下

盘煤层开采不利。

 

  

F7 正断层造成矿区局部缺失 P1t3-2 和 P1t3-3 煤系中所有煤层,缩小下部可采煤层与煤

系上覆含水层

P2cp 之间有效防隔水厚度,增大 P2cp 间接充水含水岩组对下覆煤系地层未

来矿坑间接充水作用。

 

  

F10 逆断层自下而上切穿 P1w 至 P1t3 地层,出现地层重叠重复现象,破坏矿区西北部

深部煤矿床和原生隔水岩组连续性,与

F1 断层呈叠瓦状上下排列并受 F1 断层所切,在区

内西北部部分倾角较陡,资源及开采条件复杂。

 

  

2、岩体与地下水关系 

  本区岩脉沿地下软弱岩层或构造带分布,局部岩浆热力影响,围岩常有以孔隙裂隙含
水为主的构造裂隙含水带,一般富水性弱,来源有后期原生内生水以及围岩裂隙水长期渗
透蓄积形成,一般循环条件差,与外界水力联系弱,无持续稳定补给来源,水量不大,矿
化度高水质劣,但一旦触及通常瞬间流量较大,后迅速变小,应注意及时提前设置防范措
施。另外,当岩体围岩含水带与强含水体如老空积水、地表水等发生水力联系,必须注意控
制岩体分布位置,留设足够保安隔离带,矿井设计时充分考虑以合理布置石门井巷,避开
岩体围岩含水带。龙岩漳平、雁石等地个别煤矿由于石门井巷揭露岩体,

 P1q 灰岩含水层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