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矿、紫红色铁铝岩,偶见赤色褐铁矿石、部分浅灰色粉砂岩,中细粒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
为该区铝土矿的主要产出层位;中部为灰色、灰黑色泥岩夹薄层灰岩、灰白色中

-细粒石英砂

岩,局部夹煤线;上部灰黑色泥岩、灰白色中

-细粒石英砂岩,1-2 层石灰岩或生物碎屑灰岩,

近顶部局部夹炭质泥岩及煤线。

 

  

2.1.3 石炭系上统太原组 

  为本井田主要含煤地层,井田内零星出露。为一套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建造,岩性主要
由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及煤层组成。本组含

2、3、5 上、5 下、6 号煤层,其中 5 上、5 下、6 号煤

层为井田内可采煤层,

2、3 号煤层为不稳定、不可采煤层。该组底部为灰白色粗粒石英砂岩,

局部含砾、含煤屑,即本区

S1 标志层。地层中含有丰富的植物碎屑化石,与下伏本溪组呈整

合接触关系。

 

  

2.1.4 二叠系下统山西组 

  井田内仅在牛泥沟内零星出露,与下伏太原组整合接触。属陆相碎屑岩沉积。主要由灰、
灰白色粗、中、细粒砂岩,灰色、深灰色砂质泥岩夹薄煤层组成。

1 号煤层位于本组中部,为

不可采煤层,底部为灰白色中

-粗粒石英砂岩,局部为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局部含砾,即本

S2 标志层。 

  

2.1.5 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 

  本地层隐伏于井田西部,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关系。岩性由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泥
岩等组成。底部为灰白色含砾粗粒石英砂岩、含砾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及中

-细粒石英砂岩,即

本区

S3 标志层。砂岩具交错层,表面呈球状风化,局部含黄铁矿结核;上部为灰黄色中-细

粒长石石英砂岩、黄绿色粉砂质泥岩为主,顶部为杂色或紫色泥岩。

 

  

2.1.6 上第三系上新统静乐组 

  广泛出露于区内的各沟谷底部及两侧,其上被黄土覆盖,伏于基岩之上,与下伏地层
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其特征为紫红色亚粘土,下部夹有

3~5 层固结砾石层,砾石成分

多为灰岩,少量砂岩、泥岩,钙质

―泥质轻度胶结,砾石磨圆度较好。 

  

2.1.7 第四系上更新统 

  广泛分布于大小山梁及沟谷两侧,岩性为浅黄色砂土,结构松散,大孔隙,垂直节理
较发育。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2.1.8 第四系全新统 

  为近代河床冲积、洪积而成的泥沙、砾石层及河谷两侧的残坡积物。

 

  

2.2 含煤地层分析 

  井田范围内主要含煤地层为太原组、山西组。这其地质情况分析如下所述。

 

  

2.2.1 太原组 

  本组岩性主要由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及煤层组成。按其岩性组合特征可分为上、下两段。
下段:为主要含煤段,由

S1 砂岩底至 L1 石灰岩顶,本段厚度为 47.73~62.89m,平均厚

57.60m。岩性以灰黑色泥岩为主,砂岩次之,含有 5 上、5 下、6 号煤层,其中 5 上号煤层为
全区稳定可采煤层,

5 下、6 号煤层为井田内赋煤区较稳定大部可采煤层。上段由 L1 石灰岩

顶至

S2 砂岩底,本段厚度为 49.42~69.56m,平均厚 58.80m。岩性以泥岩、砂岩为主,灰岩、

砂质泥岩次之,并夹有

2、3 号不稳定不可采煤层。 

  

2.2.2 山西组 

  由

S2 砂岩底至 S3 砂岩底,主要由灰、灰白色粗、中、细粒砂岩,灰色、深灰色砂质泥岩

夹薄煤层组成。

1 号煤层位于本组中部,为不稳定不可采煤层。 

  

2.3 井田构造 

  本井田总体为一走向北东、倾向北西的单斜构造,西北部较陡,东南部较缓,倾角为
3°~16°,一般为 7°。发育一组次一级的背向斜。背斜位于井田中部,在井田内延伸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