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效用是工资收入和享受闲暇的函数。搜寻工作行为可以带来未来工资收入

,增进劳动者的效

用水平

,但这实际上也是放弃了闲暇机会,劳动者的效用水平受到损害。任何一个理性的劳动

者都会以满足效用最大化为目的

,选择适当的工作搜寻努力程度。因此,保留工资水平和工作

搜寻努力程度是直接决定人们劳动供给行为的两个关键因素

:保留工资水平越低,搜寻工作越

努力

,失业者结束失业状态的概率较大;反之,失业者就业机会较小。失业保险正是通过改变它

,进而影响人们的失业时间和就业状态。 

    1. 失业保险对个人劳动供给产生负面影响。Feldstein(1976)和 Topel(1983)等人认为,搜寻工
作的劳动者会根据劳动力市场提供的信息

,估算找到新工作机会的概率、成本和收益,形成搜

寻工作的预期边际收益与预期边际成本。失业者的搜寻行为将一直持续到两者相等的时候为

,此时的工资水平恰好等于保留工资,失业者接受工作提议。劳动者的储蓄、借款和失业保险

金等非劳动收入会改变搜寻工作的预期边际收益

,进而影响失业者的保留工资水平。当失业

者获得较丰厚的失业保险金时

,其搜寻工作的预期收益以及保留工资会相应提高;失业者不仅

变得更加

“挑剔”工作,而且也会降低寻找工作的热情和减少寻找工作的时间,进而延长失业时

,经济中的整体失业率也随之上升。[1-2] 

    2. 失业保险对个人劳动供给的影响是不确定的。Feldstein 等人的分析暗含着这样一个假设:
只要处在失业状态

,劳动者就可以无限期获得失业保险金。然而现实情况是,失业者享受失业

保险必须具备相应资格以及享受失业保险的时间受到严格限制。考虑到这些制度特征

,一味

指责失业保险会增加失业的结论便具有片面性。

 

    将失业保险的制度特征引入理论模型的开创性工作是由 Mortensen(1977)作出的。他赞同
Feldstein 等人的理论并进一步指出,失业保险还具有激励和促进人们积极寻找工作的

“资格

效应

(entitlement effect)

”,故对个人劳动供给的综合效应是不确定的。这表现在,经济中总是有

劳动者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失业保险享受资格

,失业保险会增加其成为资格享受者的吸引力。

另外

,对于失业保险享受期限快要结束的失业者,即将丧失的失业保险会直接导致其保留工资

水平迅速下降

,从而激励他们努力寻找工作。对于这些失业者,失业保险的资格效应往往占主

导地位

,他们的失业时间会因此而缩短。[3]Meryer(1990)延续 Mortensen 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

观点

:在失业保险期限之内,较高的失业保险金的确会延长人们的失业时间;而在接近该期限

结束时

,失业者结束失业状态的概率会极大提高。因而,失业保险对个人劳动供给行为产生的

影响并不能一概而论。

[4] 

    3. 失业保险对个人劳动供给产生积极影响。如果将失业保险放在更广范畴或更长时间内来
考察

,会得到失业保险对个人劳动供给产生积极影响的结论。首先,失业保险产生影响的范畴

并不仅仅限于劳动者。

Hamermesh(1982)认为,失业保险会增强人们参与劳动力市场的积极性。

因为参加工作之后

,即使被解雇也能得到失业保险金,这比不参加工作、没有任何收入要好得

,所以失业保险会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总体劳动参与率。[5]其次,按照失业保险金替代率计算

失业保险金的方法

,意味着失业之前的工资收入越高,失业者获得的失业保险金也就越多。在

失业风险无处不在的情况下

,这种联系会促使就业者愿意增加劳动供给来获得更高的工资收

(Yaniv,1982)。[6]最后,失业保险金能够影响工作搜寻类型,帮助失业者尽快就业。Kahan 和

Low(1991)按照失业者搜寻工作的方式,将其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系统搜寻,即失业者根据自身
条件和兴趣

,有针对性地收集某一类工作信息;另一类是随机搜寻,即失业者毫无目的地广泛

搜寻市场上的各种信息。这两种类型的搜寻方式比较起来

,系统搜寻虽然更花费时间和金钱,

风险也较大

,但是其目的性较强,失业者能够容易并快速地找到合适的工作。[7]失业保险提供

的现金与时间补偿能够支持失业者选择系统搜寻的方式去获取相关的工作信息

,并在较短的

时间里找到满意的工作。
    (二)失业保险制度对个人劳动供给影响的实证分析 
    失业保险制度到底是增加还是减少劳动供给并没有在理论上形成统一的结论,而理论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