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水体的良性循环。目前,全国城市水源只有

30%符合卫生标准,全国七大水系

有一半以上被污染,流经

42 个大中城市的 44 条河流中大约有 93%被污染。

2. 城市

雨水

利用现状

在国外,德国和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城市

雨水

的资源化和

雨水

的收集利用已有

较长的历史。其经验和方法,对我国大部分城市特别是对那些严重缺水的城市很
有借鉴意义。我国城市

雨水

利用起步较晚,目前主要在缺水地区有一些小型、局

部的非标准性应用。

2.1 国外城市

雨水

利用情况

[1]

     

雨水

作为一种极有价值的水资源,早已引起德国、日本等国家的重视。国际

收集利用协会

(IRCSA)自成立以来,不断地促进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两年一

度的交流大会使各国之间的

雨水

利用技术和信息能够很快地传播。网络技术的发

展也为

雨水

利用技术的国际化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其中,发展较快的是德国和日

本等国家,德国

雨水

利用技术已经从第二代向第三代过渡,其 第三代

雨水

利用

技术的特征就是设备的集成化,各项

雨水

利用技术已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2.1.1 德国的

雨水

利用

[2]

德国的城市

雨水

利用方式有三种:一是屋面

雨水

集蓄系统,集下来的

雨水

要用于家庭、公共场所和企业的非饮用水。二是

雨水

截污与渗透系统。道路

雨水

过下水道排入沿途大型蓄水池或通过渗透补充地下水。德国城市街道

雨水

管道

口均设有截污挂篮,以拦截

雨水

径流携带的污染物。三是生态小区

雨水

利用系统。

小区沿着排水道建有渗透浅沟,表面植有草皮,供

雨水

径流流过时下渗。超过

渗透能力的

雨水

则进入

雨水

池或人工湿地,作为水景或继续下渗。

另外,德国还制订了一系列有关

雨水

利用的法律法规,对

雨水

利用给予支

持。如目前德国在新建小区之前,无论是工业、商业还是居民小区,均要设计

利用设施,若无

雨水

利用措施,政府将征收

雨水

排放设施费和

雨水

排放费等。

2.1.2 日本的

雨水

利用

日本于

1963 年开始兴建滞洪和储蓄

雨水

的蓄洪池,还将蓄洪池的

雨水

作喷洒路面、灌溉绿地等城市杂用水。这些设施大多建在地下,以充分利用地下
空间。而建在地上的也尽可能满足多种用途,如在调洪池内修建运动场,雨季
用来蓄洪,平时用作运动场。近年来,各种

雨水

入渗设施在日本也得到迅速发

展,包括渗井、渗沟、渗池等,这些设施占地面积小,可因地制宜地修建在楼前
屋后。日本于

1992

年颁布了 第二代城市下水总体规划 正式将

雨水

渗沟、渗塘

及透水地面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要求新建和改建的大型公共建筑群
必须设置

雨水

就地下渗设施。日本 降雨蓄存及渗滤技术协会 经模拟试验得出:

在使用合流制

雨水

管道系统的地区,合理配置各种入渗设施的设置密度,强化

雨水

入渗,使降雨以

5 mm/h的速率入渗地下,可使该地区每年排出的 BOD

总量减少

50

 

%。

因而,通过制定一系列有关

雨水

利用的法律、法规和不断地开发研制,国外发达

国家的城市

雨水

利用技术逐步成熟起来。建立了完善的屋顶蓄水系统和由入渗池

井、草地、透水地面等组成的地表回灌系统;将收集的

雨水

用于冲洗厕所、洗车、

浇洒庭院、洗衣和回灌地下水等;从不同程度上实现了

雨水

的利用。

 2.2 我国城市

雨水

利用情况

[1] 

我国城市

雨水

利用虽具有悠久的历史,而真正意义上的城市

雨水

利用的研

究与应用却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并于 90 年代发展起来。但总的来说技术还

较落后,缺乏系统性,更缺少法律、法规保障体系。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