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试点示范到规模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试验研究阶段。通过对相关技术的试验研究,论证了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可
行性和可持续性,提出了雨水集蓄利用的理论与方法,编写了《干旱半干旱地区雨
水集蓄利用》、

《集水农业的理论与实践》、

《半干旱丘陵山区集雨节水灌溉工程试验》

等一批实用论文,为雨水集蓄利用工作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
    (2)试点示范阶段。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河南、四川等省区在试验研究的
基础上,进一步开展试点示范工作,使雨水集蓄利用从单项技术发展为农业综合集
成技术;从单一的利用模式走向高效综合利用;从理论探讨、技术攻关走向实用阶
段,找出了一条干旱山区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3)推广应用阶段。1997—1998 两年,有关部门联合组织的雨水集蓄利用试点
工作带动了西北、西南、华北地区雨水集蓄利用工作的迅速发展,各级政府和广大群
众对雨水集蓄利用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工程建设开始从零散型向集中连片型发展,
“人均半亩到一亩基本农田”、“一园一窖”成为广大群众奋斗的目标。
    据不完全统计,到 1999 年底,西北、西南、华北 13 个省(区)共修建各类水窖、
水池等小、微型蓄水工程

464 万个,总蓄水容量 13.5 亿 m

3

;发展灌溉面积

2260

多万亩,其中节水灌溉工程面积

645 万亩;解决了约 2380 多万人、1730 多万头

牲畜的饮水困难和近

1740 万人的温饱问题。

    雨水集蓄利用的工程模式与技术方法也呈现灵活多样的特点。集流面形式有自然
坡面、路面、人工集雨场

(碾压场、薄膜、混凝土等),其中西南地区主要依靠天然集流,

北方地区采用人工集流场或天然集流场与人工拦截措施相结合;蓄水工程形式北方
地区以窑、窖、旱井为主,南方地区以水池、水窖、塘坝为主;节水灌溉的方法有座水
种、点浇、管道输水灌溉、滴灌、渗灌、喷灌及精细地面灌等。普遍采用了地膜覆盖及其
他综合农业技术措施,有些地区还开始发展设施种植、养殖业。
    总结各地雨水集蓄利用的发展情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经验和做法:一是领导
重视。很多地方都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挂帅的专门组织机构,负责项目组织实施,保
证工作的正常开展。二是政策扶持。如改革体制,明晰产权,实行

“谁建、谁有、谁管、

谁用

”,多干多补、少干少补、先贷后补、先干后补的政策。三是多方筹资。将扶贫和农

业综合开发、水利、水土保持等多项资金统筹安排,向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倾斜;向农
民提供

“小额信贷”;鼓励私营企业主或个人通过投资兴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进行土

地开发等。四是严格管理。许多省

(区)都制定了相应的规范、规程和管理办法,对雨

水集蓄利用工程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保障作用。
    ()取得的成效
    (1)解决了干旱缺水山区的基本生存问题。集雨工程的建设有效地解决了缺水地
区分散农户的人畜饮水问题和贫困农户的温饱问题,以一方水土,养活了一方人。
甘肃省通过

“121”雨水集流工程,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解决了 130 万人、118 万

头牲畜的饮水困难。
广西河池地区过去只能种一茬玉米,亩产

150kg,温饱难以解决。现在有了水柜灌

溉,可以种一茬玉米,一茬中

(晚)稻,产量可达 700—800kg,实现了温饱有余。

    (2)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山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雨水集蓄利
用工程的实施,使当地农业种植结构从传统、单一的粮食种植向粮、果、菜、花等综合
发展;农村产业结构从单一的种植业,向农、林、牧、副、渔业全面发展。西南地区的
“池中养鱼,池边养鸭,池水灌溉,一水多用”;西北、华北地区的“要想富,塬边地
头修水库

”等模式,成为农民增收和致富的主要途径。云南大理州南涧县山区面积占

99.3%,从 1992 年开始到 1997 年,共建水窖 28816 个,1997 年粮食播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