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排不上应有位置,使工作不深不实,只图数量,忽视质量的现象时有发生[

11];  

⑧ 师资

缺乏、教材不足并且未能补充进新的内容[

10]。 

  提出的有关对策有:

 

① 卫生监督执法机关在日常性监督中,应检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

自身卫生管理和卫生知识培训工作情况[

11];  

② 培训机构资质认定是依法开展培训工作

的组织保证[

11];  

③ 设专门的部门和人员负责食品卫生知识培训工作,建立公共卫生基

础知识培训中心[

10];  

④ 针对各行业的不同特点,侧重选择与本行业密切相关的培训内

容[

13];  

⑤ 培训工作要做到程序化和规范化[8]。 

  

 

  

1.5 从业人员食品卫生知识培训技术研究 

  对于开展食品卫生知识培训技术的研究包括:

 

① 因地制宜地利用可行的培训方法,如

培训班、讲座、录像、小组讨论、参观等[

13];  

② 培训应强调效果,不流于形式,应采取灵

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

8,14];  

③ 建立不同类别不同层次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应

知应会考试题库[

11];  

④ 将讲授教材法和声像材料法有机结合起来,是最受欢迎的预防

食物中毒教育的有效干预模式[

7];  

⑤ 健康教育干预贯穿于卫生监督的全过程,健康教

育工作无论运用人际传播还是大众传播方式,都应确保其科学性与正确性,避免形式单一

14];  

⑥ 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广泛开展教育[8];  

⑦ 健康行为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反复性,

需要多次培训干预以加强和巩固效果[

7]。 

  

 

  

2 国外研究现状 

  

 

  

2.1 从业人员食品安全行为和知识关系研究 

  对于培训在改变从业人员食品安全行为作用方面,国外研究较多。有研究发现,食品安
全培训对从业人员食品安全行为有积极的影响,但同时也有研究认为,即使从业人员具有
很高的食品安全知识水平,他们也不都是按照规范进行操作的[

15]。仅取得培训证书并不

能保证从业人员良好地执行和保持食品安全行为,没有良好管理的从业人员在培训、知识和
行为之间并没有简单的联系[

16]。除了知识和培训以外的其他因素也同样影响着他们的行

为,我们需要更进一步地确认和理解这些因素[

15]。 

  

 

  

2.2 从业人员食品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传统的食品卫生培训是运用

KAP 模式来开展,假设提供教育和知识会刺激行为的改变

17,18],但有研究认为这一理论在改变食品安全行为方面是过时的[18]。研究表明,

在培训以后一些至关紧要的食品安全行为(诸如交叉污染)没有得到明显改变,几乎没有
证据证明培训对食品安全行为的总体情况会带来任何影响。对于食品卫生规范积极的反应和
良好的知识,并不会直接转换为积极的行为[

17]。在一些研究中,食品企业认为缺乏时间、

人员流动频繁、加工场所条件、费用、学习困难、培训的组织、太多的信息等都能影响从业人员
的食品安全行为[

16,19]。 

  

 

  

2.3 运用行为改变理论改变从业人员食品安全行为研究 

  食品卫生培训只有在运用行为改变理论,并考虑从业人员行为的动机以及其他资源和
约束环境时,才有可能使从业人员的行为得以改变[

18]。通过应用行为改变理论,食品安

全教育的效果可得以提高,存在问题的食品安全行为可得到矫正,并可使食品安全达到持
续改进。可以运用的理论包括健康信念理论、消费者信息处理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社会认知
理论等[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