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进另一个漩涡,病毒视频、微电影、即时创意大行其道,做这些的公司也赚得盆满钵满。可是,
大家有没有注意,一年下来,你能记住的视频和创意不超过

5 个,能跟人分享的还不到 5

个。大量的所谓创意在帮品牌打水漂。

我认为,把品牌营销寄希望于创意的想法,是投机行为并终将失败。凡是持续性的传播

行为,就不能掺着偶然性元素,因为偶然性元素不可控。

两年前开始,人们明显花更多时间在手机屏幕上,而手机本身就是社交工具。这就是品

牌社交化战役的第二季:占领手机屏幕。官方

App 很快被证明不靠谱,这时候微信来了,

每个品牌的官方微信账号可以跟粉丝

“一对一的”、“独占式的”、“精准”地进行传播了,大家

一窝蜂地冲进了微信。很快,用户觉得这跟垃圾短信没什么两样,腾讯也觉得这玩意儿让微
信变得更烦人,所以现在继续在微信上运营的品牌只有两种:特别有用的和特别不识趣的。

还有二维码。我的妈呀,为啥什么东西上都要帖一坨黑乎乎的膏药呢?很洋气吗?真的

有人会扫吗?难道

“掏出手机扫描”就是品牌和消费者建立沟通的方式了吗?我对二维码这

东西的唯一理解就是,如果消费者对你的传播感兴趣,这是一个快捷方式可以了解更多。这
事儿的前提是你东西做的足够好啊!遗憾的是,大量品牌在传播中是为了显得高端洋气,
硬生生贴了一个膏药上去,而已。

我们渐渐发现了问题:消费者和品牌,对品牌账号作用的看法完全不同。品牌希望在这

里能跟忠诚顾客互动(准确地说是精准洗脑),能吸引更多潜在客户。而消费者认为,品牌
账号是一个自己可以接触并有回应的窗口,以及工具。所以,新浪微博成了投诉通道,在那
儿投诉并多

@几个大 V,收到的反馈会快很多。同样,微信账号做得好的,都是那些能迅速

反馈

“附近哪里有门店”、“提供攻略”、“路况”的工具型应用。

发现了么,消费者在意的是,自己付出的行动是否有反馈,而完全不在意你在他没找

你的时候做了些什么。

这就是苦逼的单相思,也是社交媒体上的品牌传播现状。

社交媒体到底有用没有?废话!消费者花最多的时间在那儿,用最放松的心情,你说

有用没有!只能说,品牌没找到路子。

品牌在社交媒体的传播方式

我常常希望思考问题的时候,回到本质上去,想想这件事到底是要干吗。对品牌来说,

终极目标是卖货获利。希望通过社交媒体,接触到更多潜在客户,建立好感并产生购买,同
时,希望通过他们的努力帮助品牌获取更多客户。

Mandy 文章中的两个说法来分析这个问题:新的品牌逻辑和全民代言。

文章中引用的新品牌逻辑是这样:以前,品牌用

“知道 –> 购买 –> 忠实”的方向运作,

花很多钱让更多人知道,然后让他们买进而成为忠实用户。而新的逻辑是,在社交媒体上,
每个人都是代言人,品牌传播按照

“忠实消费者 –> 扩散知名度 –> 更多消费者”的方向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