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6、建筑工程屋盖宜进行热工性能计算;为避免屋面板变形过大,不应采用将保温层做

在屋面板下面的构造做法。屋顶保温层宜延伸至挑檐板尽端。刚性防水屋面和保温层上面的
水泥砂浆找平层应设置伸缩缝,并做好屋面防水。建筑外墙宜优先采用外保温。建筑外墙外
保温层应包覆门窗框洞口外侧、封闭阳台、女儿墙以及屋顶挑檐等热桥部位,以减小室外气
候条件对这些部位的影响。在保温层截止部位材质变换处应采取防止保温层开裂的措施。建
筑外墙不宜采用内保温。当建筑外墙不得不采用内保温时,应避免混凝土圈梁和构造柱外露。
当不能避免时,宜在圈梁和构造柱外侧用高效保温材料做保温层。

 

  

7、建筑工程中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的混凝土强度不宜过高,提倡采用能满足结构设计

要求的较小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建筑工程所采用的建筑材料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和
设计文件的要求;由水泥、掺合料、外加剂组成水硬性胶凝材料,其品种和组成宜通过试验
进行优选,选择相互适应性好,收缩较小的材料。

 

  

8、建筑结构的水平构件(梁、板)和表面积较大的墙体等构件,宜选择体积稳定性好、

抗裂性能高的建筑材料。

 

  

9、建筑增层和增加荷载的装修、改造,在设计中应考虑地基基础或某些构件因荷载增加

对变形或开裂的影响,制订相应的措施;同时不损坏原有结构。

 

  

10、为避免在结构中积累过大的约束应力(或应变)而引起间接裂缝。结构缝设计时,

应综合考虑缝的各种功能要求,合理设置结构缝的位置和间距,避免约束应力积累过大;
尽量合并不同类型的结构缝,做到一缝多能;采取合理的形式和相应的细部构造措施;

 

  

11、混凝土结构应按设计规范的规定,根据荷载效应验算构件的抗裂性能及裂缝宽度,

并符合有关裂缝控制的要求。在设计时合理设置后浇带可适当增大伸缩缝间距,但后浇带不
能代替伸缩缝。后浇带间距不大于

30m,浇灌混凝土的间距时间 2 个月以上,且宜用膨胀混

凝土浇筑。采用预制构件

(特别是预应力构件)的装配式结构及叠合结构,具有较好的裂缝控

制性能,但应通过有效的构造措施消除拼接裂缝并增强结构的整体性。

 

  

12、 板中受力钢筋间距,在现浇简支板的支座部位,宜配适量的负弯矩板面钢筋,板

底伸入支座正弯矩钢筋的锚固。对与支承结构整体浇筑或与混凝土墙整体浇注的混凝土板,
应在板边上部设置垂直于板边的不少于

8mm 直径,间距 200mm 的构造钢筋。嵌固在砌体墙

内的现浇混凝土板,其上部与板边垂直的构造钢筋应不少于

8mm 直径,间距不大于

200mm。现浇混凝土板的角部的上部构造钢筋可沿两个垂直方向布置,也可按方向斜向布
置放射筋。单向板应沿垂直力方向布置分布钢筋。基础筏板当厚度大于

2m 时,除在板的顶

面、底面应布置纵横钢筋以外,尚宜在板厚方向设置与板面平行的构造钢筋网片。

 

  

13、多层砌体房屋减少和防治温度裂缝的措施:1)加强屋面的保温隔热性能,包括挑

檐板的保温隔热,减少温度应力对屋盖和顶层墙体的影响,并注意做好屋面的防水,防止
因屋面漏水造成屋面保温层效果下降。对于炎热和寒冷地区,建议设置架空屋面板等有效的
保温隔热措施。楼板仍然会产生温度变形这一实际情况,建议尽量采用柔性防水,以防刚性
防水破坏造成保温层破坏这类情况的发生。适当提高顶层圈梁的厚度和配筋,顶层圈梁对于
增强房屋的整体性和减少楼板温度应力对墙体的影响起着重要作用,建议顶层在纵、横向每
个轴线均设置圈梁。圈梁高度不宜小于

180mm,配筋不应小于 4ф10。提高墙体的抗剪和抗

拉强度,顶层墙体的砂浆强度等级应采用

M7.5,并在山墙和两端一个单元的内外纵墙沿高

度每隔

500mm 配置 2ф6(240mm 厚墙)或 3ф6(370mm)厚墙的通长水平钢筋,并设置

ф4 的垂直钢筋,间距可为 300mm;洞口砂浆面层应配置 2 根 ф6 的钢筋,并设 ф4 箍筋,
间距可为

300mm。应在纵横墙交接处内纵墙沿墙高 1/2~1/3 范围内在墙体顶部设置抗裂构

造钢筋,配筋范围沿墙长方向通长。控制内外纵墙的开洞率,横、纵墙的局部尺寸应满足要
求,窗间墙的宽度不应小于

1500mm;应尽量作外墙外保温,使外墙温度常年接近室温。 

  要控制建筑物的裂缝,必须明白各类裂缝的类型及成因,做到事前主动控制,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