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转嫁给信用社大量的不良贷款。这些不良贷款,虽然有的通过央行专项票据置换,地方政府
置换和核销等手段的应用,不在资产负债表中显示,但信用社的对此的考核仍占相当大的
比重;而不能通过这些手段处置的,大多仍在挂账,以正常形态显示。致使信用社背上沉重
的历史包袱。(

3)缺乏有效的处置方式。前些年随着农行和其它商业银行逐步淡出农村市场,

农村信用社进行了快速的扩张,存在着超实力放款,超实力担保等现象。很多不良资产的处
置是通过传统的方法进行的,比如借新还旧、还后贷、展期等方式。信用社通过做通借款人或
借款企业法人的工作,采用换据的方式,维持该笔贷款正常朝前走。由于借款人的经营状况
并没有根本性好转,采用这种方式操作,一旦出现天灾人祸,直接导致该笔贷款再次形成
不良,且清收难度进一步加大。(

4)内部管理不尽合理。在信用社的内部管理方面,存在着

未认真落实责任追究,缺乏正确的激励导向等问题。由于农村信用社以县为法人单位,相对
比较分散,制度也不尽一致。贷款责任追究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落实起来缺乏持续性,
有的甚至根本得不到落实。致使有的信贷人员产生侥幸心理,没有全身心投入清收,越拖清
收难度就越大。很多贷款以还后贷等方式处理,对经放责任人追究力度不够,一旦工作调动
就万事大吉。而对从事专项资产清收的工作人员,又缺乏正确的激励导向。任务的分配往往
是按照上一年度不良贷款余额的一定比例,而没有按照各基层信用社、每笔不良贷款的实际
情况进行分配,清收回来的已经是不良但在资产负债表中状态不是不良的贷款又不在考核
之列,严重挫伤了清收人员的积极性。

 

  三、处置农信社的不良资产的对策及建议

 

  (

1)认真贯彻制度,从源头上进行防范。规避不良贷款的最好方法莫过于从源头上进

行防范,将不良贷款消除于萌芽状态。因此农村信用社员工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信贷人员
的培训,提高对贷款申请人审查的能力,加强案件警示教育。严格落实贷款的

“三查”制度,

审贷分离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严控新增贷款,大力推行贷款保险制度,引导借款户规避
好市场风险,同时杜绝违章违纪贷款的发放,防范内部人风险,从源头上控制不良贷款的
形成。建立并严格执行贷款责任追究制,对新形成的不良贷款,根据调查、审查、审批人员的
责任,严格责任追究,切实加大对违规违纪发放贷款行为的查处力度,严格执行贷款发放
的终身责任追究制,坚决推行风险贷款赔偿制度,从而在源头上予以控制。(

2)常规清收

为主,创新清收方法。由于农村信用社发放的多为小额保证贷款,在不良贷款的清收方面,
还是应以常规清收为主,重现金清收。对于确实因为实际情况资金困难,但又有良好信誉的,
可以办理展期,还后贷、借新还旧等。同时细分不良贷款,针对各笔贷款的情况,一户一策,
一笔一策,大胆地创新清收方法。将有些适合于系统外人员清收的贷款实行委托清收,按清
收本息比例并给予适当的报酬;将一些符合转让条件的贷款进行债权转让,尽快回笼资金。
建议在适当的时机,借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经验,由政府或省联社出资,在全省成立资产
管理公司,统一清理农信系统不良资产。(

3)创新业务品种,逐步消化历史遗留。抵押贷款

相对于保证贷款,风险相对小一些,农信社可以在抵押物的方面进行创新。针对农村实际,
因地制宜,实行宅基地抵押,荒山经营权抵押,林地抵押、鱼塘抵押、安置房抵押,承包土
地经营权抵押等抵押方式,开发出新的贷款品种,确保贷款安全性。对于历史遗留的不良贷
款,通过换据等置换方式,重新发放抵押贷款,并且逐步压缩贷款规模,达到清收盘活的
目的,确保逐步收回。(

4)在政策上予以差别对待,培养信用观念。加强农村地区的信用知

识宣传,并通过贷款政策向信用状况好的客户倾斜的方法,细分客户群体,培养贷户的信
用观念。对于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客户及其担保人,尽量不与其发生业务;对于信用状况较好
的客户,增加对其授信额度;对于那些长期拖欠贷款,形成极其恶劣影响的人员,依法进
行起诉,并通过与法院协调,强制执行的方式,尽可能收回贷款,减少损失。(

5)改善考

核机制,提高员工积极性。实施差异化目标责任考核,根据各社不良贷款的具体情况,因地
制宜,设置不同的考核项目,紧紧围绕不良贷款双降这一目的,优势互补,形成整体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