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对于这个问题

,A 村的一位商姓村民这样说:现在都有养老保险了,不用靠儿女养老了。同

时随着村民对教育的越来越重视

,子女教育的投资不断增加,养育子女的成本会越来越大。 

  

(3)重男轻女的观念弱化 

  随着养儿防老的观念淡化

,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也被削弱了。通过调查发现,老一辈的人

重男轻女的思想还是存在的

,年轻人基本上没有了,而且认为生女儿可能更有福气。在生育了

一个女儿的情况下

,往往爷爷奶奶这一辈人会建议子女再生育一个,但年轻一辈很少会接受。

一方面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养育男孩的成本比养育一个女孩的成本要高。另一方面,女儿比

儿子对父母生活上的照顾更加贴心。

 

  过去农村很多人为了所谓的延续香火

,想法设法要生一个儿子,重男轻女的思想非常严重。

但在笔者调查的几个农村

,农民的这一思想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已弱化。 

  

 

  三、非农化背景下农村生育观变化形成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认为

,物质文化决定非物质文化,而非物质文化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和稳定性。就非物质文化的变迁看

,它的各构成部分的变化速度也不一致,一般来说总是制度

首先变迁

,或变迁速度较快,其次是风俗、民德变迁,最后才是价值观念的变迁。 

  我国从

1971 年开始全面开展了计划生育工作,1978 年以后计划生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

本国策。制度变迁先于其他各方面的变迁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是引起农村生育观变化的制

度因素。通过调查我们发现

,除了计划生育政策执行到位、深入人心之外,农村生育观的变化还

受到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的制约。

 

  

(1)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

,农业是主导产业。农业生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在体力方面,毫无

疑问男性是占绝对优势的。农业收成的好坏绝大部分取决于家庭中男性劳动力的数量

,所以

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传统农村会存在重男轻女和多子多福的观念。而现在

,虽然居住地未变,

但大多数农村家庭已经不完全靠体力从事农业生产

,或者从事其他产业。甚至在有些行业,女

性比男性更有优势

,因而男性的绝对优势地位被削弱。 

  

C 村是义乌的一个移民村,旧村落原先在浦江境内海拔 800 多米的山腰上,交通不便,信息

闭塞

,村民生活困难。2002 年全村迁入义乌,生活条件得到全面的改善。C 村的陈书记告诉笔

:

“以前在山上的时候,一定要生儿子的,因为种田没有劳动力是不行的。有时老人要是生病

,都要靠男劳动力抬出去医治。

”如今,C 村举村搬迁到义乌上溪镇已有七年左右,村民不再

从事农业生产

,告别了传统的生活方式,生育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连年被评为

“计划生

育先进村

”。 

  

(2)随着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趋于完善,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不必依赖儿女 

  社会保障最基本的含义是

,政府通过立法,社会团体、社区等通过政府授权,以现金、物质、

服务等形式向因精神和生理的残疾、年老力衰、意外伤亡、失业、多子女负担者以及他们的家
属提供旨在维持他们最基本生活水平的保障。虽然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还存在一些缺陷

,

但改革开放以来

,政府在这方面所做出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社会保障制度正趋于完善。对老

年人而言

,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是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

,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逐渐覆盖到广大农村地区。金东

B 村由村里给每个 60 岁以上的老人都交了 260 元的医疗保险。而金东区 A 村每年过年的

时候会给老年人一笔慰问金

,60 岁以上 70 岁以下的是 500 元,70 岁以上的 600 元。义乌市 D

村的老村长告诉我们

,他们村 60 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可以领到 170 元的失地保险金,医疗

保险费用由村里统一交纳。另外

,一些老年人闲不住,会在家里做做手工活,如串珠子、绣花等,

以此获得一定的收入

,经济上可以不依赖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