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就业长期受到忽视,没有得到国家的扶持。国家对城市居民实行就业登记制度,建立了完善
的就业培训体系和市场服务体系,在劳动合同、福利待遇、权益保障、医疗养老、就业保险等
方面建立了完备的制度,城镇职工就业和劳动社会保障体系已经比较健全。但是,农村劳动
力就业一直游离于国家就业体制之外,不能分享国家就业资源和政策,制约了农村劳动力
转移就业。

 

  

 

  (二)歧视农民的城乡二元结构制度不合理存在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不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逐步推进城市化,加速农村劳动力和
人口向城镇转移,而是从体制、政策到各项管理制度上,都限制城镇的发展和劳动力的流动,
特别是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流动。长期以来实行的城乡封闭的二元经济社会制度,严重阻碍
城市化发展水平,也严重阻碍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乡二元结
构对农村人口流动的制约有所弱化。但是,在改革城乡分割制度方面仍然没有迈开实质性步
伐,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仍存在诸多制度障碍。

 

  

 

  (三)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不健全

 

  虽然近几年国家把保障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放在重要位置,但是还没有建立起权
益保障的长效机制。一些行业和用人单位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屡禁不止,确保农民工工资
按时发放还没有形成制度化。进城务工农民的工作时间长、工资低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农
民工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的机制还没有建立。劳动合同中用人单位与农民工享受平等权利和
承担同等义务的机制没有建立。一些用人单位在农民工的安全保护、职业病防护等方面采取
的措施不得力,

 

  投入不到位,对农民工的保护在制度上还不完善。

 

  

 

  (四)对进城农民工的社会管理严重缺位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掌握劳动力资源、就业培训、提供就业信息到
维护合法权益,都需要政府部门提供完善的管理和服务。但是,政府的这种职能非常缺乏,
还不能完全地掌握农村劳动力资源及转移就业的基本情况,包括文化程度、年龄结构、技能
特长、地域分布及转移就业的方向等。政府没有建立完善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市场服务体
系,导致农民工就业信息不畅,有组织外出的比例比较低。

 

  

 

  三、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分析

 

  

 

  (一)加快城市化进程,推进农村城镇化

 

  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的决定性因素。经济持续较快
发展意味着就业空间扩大,农民外出务工机会较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从根本上说,要通
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保持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近年来随着经
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经济发达地区、大城市劳动密集型工厂搬至或设分厂于生产成本低、
交通日益通达的不发达地区和中、小城市,产业和资本出现了加快转移的趋势,这种梯度转
移对加快欠发达、不发达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发挥了显著作用。为
此,要不失时机顺应这种趋势大力促进产业和资本的梯度转移。我国大型城市和超大型城市
的人口数量已经达到相当规模,如上海

1674 万人,北京 1382 万人。我国百万人口以上的城

市为

166 个,人口密度很高,接纳新增人口的设施和能力严重不足,不可能在短期内吸收

大量农村人口。中小城市受种种条件的限制,人口和就业压力也非常大。通过农村城镇化,
发展小城镇来转化农业剩余劳动力,已经被实践证明是一种极为有效的途径。因为通过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