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用地的边际产出。由于农地转非,土地用途的改变使土地使用价值上升,产生土地增值。

 

  (二)城市发展对土地需求的增加

 

  土地的需求与经济发展成正向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
市对土地的需求增加。由于土地的数量固定,主要在市地和农地之间分配,随着社会经济发
展,城市化进程对土地的扩张需求,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居住需求,这些都导致土地需求的
上升。而土地数量的固定,决定了土地供给增涨的有限性,西方经济学土地价格取决于土地
的需求,土地需求增加土地价格上涨。土地供求之间的矛盾,推动了土地价格的上涨。

 

  (三)经济发展推动土地价值上升

 

  随着经济的发展,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不断上升,提高了土地的使用价值。土地的使用
价值决定土地的价值,使用价值的上涨必然导致土地价值上升。同时,经济发展使城市土地
越来越稀缺,城市土地价值的上涨,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和居民的居住成本。企业开始向
城市周边转移,居民也向周边转移,对城市周边土地的需求上升,也带动了城市周边土地
价值的上升。

 

  三、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理论研究

 

  目前国内学者针对土地增值分配方式主要有三个观点:一是持有

“涨价归公”观点,二

是坚持

“涨价归农”观点,三是主张“公私兼顾”观点。 

  (一)

“涨价归公”理论主要观点 

  持

“涨价归公”论的学者认为:征收农地过程中产生的土地收益增值部分应全部归于社

会,即政府所有,用于全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亨利

·乔治(1879)认为土地的价值之所以增

值,是人口的集聚和生产的需求,而非某个人的劳动或投资引起的,因此土地增值的收益
应收归全社会所有。孙中山提倡土地

“涨价归公”,主张土地收归国有,对于一时政府财力不

够而不能收归国有的土地,应该通过征税将土地收益收归政府所有。台湾经济学家林英彦指

“目前之土地市价,除了土地所有人申报应归其个人所有的地价以外,尚包含庞大的自然

增值额,这是应当属于社会全体的。所以,如果按照市价补偿,那无异于将自然增值部分也
视为个人财产给予补偿,其不合理之情形至为明显。

” 

  (二)

“涨价归农”理论主要观点 

  

“涨价归农”观点认为:农地征收过程中产生的土地收益增值部分应全部归于农民,这

种观点在资本主义社会是普遍存在的。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在中国失地农民被排除在土
地增值收益分配体系之外,政府征地补偿标准低,是农民收入增长慢,城乡收入差距拉大
的原因。其前提是农民拥有完整的土地产权,即土地所有权、土地收益权、土地处置权、土地
发展权等,政府要对失地农民的所有权益进行完全补偿。

 

  (三)

“公私兼顾”理论主要观点 

  周诚先生认为,

“涨价归公”论只看到农地的自然增值来源于社会经济发展,国家应当

拥有整个农地发展权,从而忽视了失地农民作为农地所有者也应当分享此项权利;

“涨价归

”论只看到失地农民应当享有农地发展权,而根本忽视国家和其他农民也应当享有土地发

展权。通过对以上两种观念进行修正,周诚先生提出了

“公私兼顾”理论观点。“公私兼顾”就

是要在农地非农化过程中价值增值的分配中,应在土地利益相关各方之间进行合理分配,
保护利益相关各方的农地权利。

 

  四、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土地增值收益的分配方式

 

  我国的

“二元”土地制度下,土地的最终发展权掌握在政府手中,农村集体土地的所有

权人没有农地发展权。这样的权益安排虽然能使政府从宏观角度保护基本农田,但也是对农
村集体土地权利的侵占,使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人的权益受到损害。我国可将整个农地发展
权分解为失地农民的农地发展权和国家的农地发展权,实行公平分配农地非农化所产生的
土地增值,在公平补偿失地农民的前提下,用于全国的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