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子宫肌腺病的临床表现,运用临床经验和超声诊断技术对子宫肌腺病进行准

确诊断并治疗。方法

 运用临床经验和超声技术对子宫肌腺病进行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对于轻中症患

者运用中西药治疗;结果

 运用临床经验和现代超声技术可以准确地诊断子宫肌腺病,轻中症患者运用

中西药物治疗可达到很好的效果。结论

 临床诊断和现代超声技术相结合可以准确诊断子宫肌腺病,轻

中症患者运用中西药物治疗,可达到很好的效果,可防止其进一步发展和免去手术之苦,保住子宫。

 

关键词

  

   

   

  

子宫肌腺病 临床诊断 中西药物 治疗

子宫肌腺病(

adenomyosis)是由子宫内膜的腺体及其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引起的一种良性病变。

发病率为

25%~40%,近年来有明显上升趋势,是妇科常见疾病之一

[1]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痛经、经量增多

与子宫增大。又称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子宫内膜由基底层向肌层生长,局限于子宫肌层形成。子
宫肌腺病多发生在

40 岁以上的经产妇,约 20-50%患者和并有子宫肌瘤,15%患者合并内异症。但在

临床中子宫肌腺症常被误诊

[2]

,治疗上重症多采用手术治疗,本文就其诊断和中西药物治疗进行探讨。

 、病因

由于多次的妊娠以及分娩, 子宫壁受到创伤以及一些慢性的子宫内膜炎,是引起这种病的

主要原因。除此之外,由于子宫内膜基底膜下缺乏粘膜下层,且常合并有子宫肌瘤和子宫内膜增生过长,
故有人认为基底层子宫内膜侵入肌层可能与高雌激素的刺激有关。通过对子宫肌腺症标本进行连续切片
检查,可发现子宫肌层中的内膜病灶与宫腔面的子宫内膜有些是直接相连的,故一般认为多次妊娠和
分娩时子宫壁的创伤和慢性子宫内膜炎可能是导致此病的主要原因。

2、病理

子宫多呈均匀增大,但很少超过

12 周妊娠子宫大小。子宫内病灶有弥漫型及局限型两种,一般为

弥漫性生长,且多累及后壁,故后壁常较前壁厚。剖开子宫壁可见其肌层明显增厚且硬,剖面无肌瘤时
所见到的那种明显且规则的旋涡状结构,仅在肌壁中见到粗厚的肌纤维带和微囊腔,腔中偶可见陈旧
血液。少数子宫内膜在子宫肌层中呈局限性生长形成结节或团块,类似肌壁间肌瘤,称子宫肌腺瘤。肌
腺瘤不同于肌瘤之处在于其周围无包膜存在,故与四周的肌层无明显分界,因而难以将其自肌层剥出。
镜检见肌层内有呈岛状分布的子宫内膜腺体与间质。由于异位内膜细胞属基底层内膜,对卵巢激素、特
别是对孕激素不敏感,故异位腺体常处于增生期,仅偶尔见到局部区域有分泌期改变。

3、临床表现

3、1、痛经是子宫肌腺病的典型症状,多为继发性,伴进行性加剧。年近 40 岁的妇女才开始有痛经,

且症状逐渐加剧者

,即应考虑患有此病。其疼痛特点是痉挛性或绞痛性,程度之严重,令人难以忍受。

原因是月经前或经期中,由于内膜岛充血、水肿及出血,位于致密肌层中的经血潴留小囊腔内压力剧增,
刺激四周平滑肌,使之产生痉挛性收缩,因而引起腹痛。痛经的程度与内膜浸润肌层的深度有关,轻症
患者有

40.3%有痛经,而重症患者则高达 83.3%。

3、2、月经失调往往是本病的首要症状,主要表现为经量增多,或经期延长,或多发月经。少数

患者可能在月经前后有阴道滴血现象。经量增多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子宫增大、子宫内膜面积亦相应增
大;另方面是子宫内膜的浸润与纤维肌束的增生,干扰了子宫肌层的正常收缩止血功能。据报告肌层受
浸润的范围愈广,经量增多的发生率愈高。在轻症患者中,经量增多的占

23.3%,重度者中占 82.3%。

部分患者合并有子宫肌瘤或功能性子宫出血,也可表现为经量增多与经期延长。少数患者还可出现月经
前后的阴道点滴出血,可能是因肌层中的囊腔与宫腔相通,囊腔中潴留的经血漏出所致,或因伴有子
宫内膜息肉之缘故。子宫肌腺症还可能引起绝经后出血,这种情况虽不常见,但值得注意。

3、3、性交疼痛:盆腔内异位的子宫内膜常在子宫直肠窝形成结节性病灶,当性交中子宫颈碰撞

及子宫上提升而引起疼痛。

3、4、体征
子宫增大,多呈球形,质地较硬,可有压痛。子宫增大一般约

2 月妊娠大小。偶亦见 4 个多月孕大

者。少数子宫表面不规则,呈结节样突起,可能为局限型肌腺瘤或伴有子宫肌瘤所致。月经期,由于病
灶充血、水肿及出血,子宫可增大,质地变软,有压痛或压痛较平时明显。这种随月经周期而出现的体
征改变,对诊断本病有很大的意义。

4、诊断与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