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黄色瘢痕

(图 1)。 

  

CNV 的 FFA 阅片标准[1]:在造影早期即显影;与视网膜血管系统没有联系;荧光素

迅速渗漏

,有一定的积存范围,后期形成高荧光区。光凝后 1、2 周时, FFA 未见荧光渗漏(图

2),光凝后 3、4 周时,分别有 55%和 35%的光斑出现荧光渗漏,晚期呈现高荧光(图 3) 
  

2.2 OCT 对照眼 OCT 表现为正常的视网膜和脉络膜结构(图 4)。光凝后第 1 周视网膜神

经上皮层略增厚

,可见轻度的层间水肿,第 2 周水肿减轻, OCT 检查见光凝斑视网膜变薄,视

网膜色素上皮层增厚,脉络膜反射被遮蔽

(图 5),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恢复正常,以后变

化不明显;光凝后第

4 周可见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层断裂,可见典型的 CNV,表现为视网膜

神经上皮下的团块状、梭形或不规则膨大

(图 6)。 

  

2.3 光镜观察 正常有色家兔视网膜脉络膜各层组织结构清晰、完整(图 7) 。光凝后 1 周,光

镜下可见

RPE 层、Bruch 膜皱缩断裂、外核层缺损、内核层部分消失、脉络膜毛细血管损伤、色

素脱失

,可见到色素性巨噬细胞和迁移增殖的 RPE 细胞。光凝后 3 周, 并有毛细血管样物质突

向视网膜下形成早期的

CNV(图 8), 光凝后 4 周, 视网膜水肿消退,可见新生血管突破色素上

;新生血管膜明显增厚(图 9) 视网膜内层变薄,向上隆起,内、外颗粒层、外丛状层细胞层

结构混乱,节细胞减少,排列不规则。

 

  

 

  

3 讨论 

  

 

  目前用于激光诱导的

CNV 模型动物有猕猴、猪、BN 大鼠、色素兔等,各种属各有其优缺

点。猴的

CNV 模型与人类疾病改变极为相似[2],并且光镜、电镜下组织学改变一致,眼底荧光

血管造影中还具有渗漏荧光素的特征

,新生血管的发生率达 30 %~40 % ,这种新生血管一般

发生在激光光凝后

4 周,持续 2~52 周。但因动物来源和试验难度大,应用较少。BN 大鼠成模

率较高

,可达 76 % ,成模时间短(21 天稳定) ,是一种较好的模型[3],但动物眼球较小,操作相对

难度大

,不便于活体的直接眼底观察,动物来源也并不广泛。我们采用有色健康家兔建立模型,

其视网膜结构和色素成分与人相似

,其光凝斑的 CNV 发生率较高[4,5], 并且动物来源广泛、

廉价

,眼球大小接近于人,便于操作和观察。通过直接眼底观察到光斑从损伤、水肿、渗出到修

复过程的眼底改变。

FFA 证实从光凝后 3 周开始就出现了较明显的动脉早期的高荧光渗漏,

该渗漏与视网膜血管系统没有联系

,同期的组织学观察见到了光镜下可见由单层血管上皮细

胞围成的早期

CNV 的结构改变。组织学切片是目前 CNV 的鉴别和确定主要方法之一。通过

本实验的组织学观察发现,激光光凝后,前

7 天光凝区光斑为一种急性损伤性反应,并无

新生血管的形成,

3 周后,光斑附近发现了 CNV,随机选取光凝点行组织切片检查显示

CNV 发生率在 3、4 周分别为 55%和 35%。从上不难看出,新生血管发生的高峰期是光凝后
21 天,这与分布于光斑内及周围的血管内皮细胞、巨噬细胞分泌表达的血管生长因子及受
体大多在这一时间段相关。

 

  

OCT 是近年眼底病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非接触式、非侵入性影像诊断技术,与荧

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等检查相比较,能更直观的显示

CNV 的形态并准确测量其大小和厚薄,

因而对诊断

CNV 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它利用光干涉原理能清晰显示视网膜不同层次的结构,

本实验使用的

zeiss 第三代 OCT 能获得 10μm 高分辨率图像,它在 CNV 诊断中的作用已得

到国内外学者的肯定。本实验在组织学和

FFA 检查的同时进行 OCT 扫描,他们对荧光渗漏、

是否有

CNV 形成的结果是一致的。  王凯[6]认为 OCT 能反映出 CNV 与 RPE 之间的关

,OCT 对于 CNV 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的分辨要优于 FFA,如果 OCT 图像上 CNV 边界清晰,与

周围组织粘连不紧密

,可以预测手术操作会相对简单且手术后视力恢复会较好,测量 CNV

直径对治疗也有指导意义。如果经典型

CNV 的成分超过 50%,将测量中得到的最大 CNV 直

径再加

1mm 作为光动力治疗时采用的光斑大小是一个合理的选择。本课题将对 CNV 模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