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研 究 聚 氧 乙 烯 失 水 山 梨 酸 醇 脂 肪 酸 脂 类 表 面 活 性 剂
(Tween20,Tween40,Tween60,Tween80)的溶血性能

Ⅲ表明,为避免溶血,将其用于制备

药 物 时 必 须 在 其 临 界 胶 束 浓 度 下 ; 由 于 溶 血 性 能

Tween20 > Tween40 > Tween60 >

Tween80,因此 Tween80 是首选。在实验中发现表面活性剂有两种作用,一是增加细胞膜的
渗透性,二是使细胞溶解。溶血只发生在特定的表面活性剂浓度范围内,低浓度时只提高生
物膜对较小分子的渗透性。表面活性剂浓度达到一定范围时,细胞膜的分子结构被破坏,较
大的分子可以透过细胞膜,使细胞发生胶体渗透膨胀最终破裂。

 

  对烷基糖苷

(APG)类表面活性剂溶血性能的研究发现,由脂肪和糖苷缩合而成的糖苷

物较

POE 对生物膜有更高的吸附和渗透能力。这种相互作用导致生物膜的增溶和渗透性改

变,并导致血红蛋白释出。

 

  

 

  

1.2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对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溶血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赖氨酸类和赖氨酸衍生物类,其低
毒性和环境友好性受到特别的关注。

 

  

Sanchez 等研究了赖氨酸衍生物类表面活性剂的溶血性能。研究表明,所有的赖氨酸衍

生物类表面活性剂的溶血性都要低于商业用表面活性剂,因此视觉刺激性小;并且未发现
光毒性。与含较小反离子的表面活性剂相比,含较大反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溶血性较低,并且
对皮肤和视觉的毒性都很小。

 

  

Vives 等研究了一系列新合成的赖氨酸衍生物类表面活性剂:赖氨酸(77KK),三羟甲

基氨基甲烷

(77KT)、赖氨酸钠盐(77KS)、赖氨酸锂盐(77KL)的溶血活性,证明细胞膜表面被

表面活性剂饱和吸附时才

 

会发生溶血,也就是说溶血发生在表面活性剂的

CMC 附近。如图 1 所示,与非离子表面活

性剂中的

P-C9E9 相同,77KK 和 77KT 的溶血也呈现两阶段性:低浓度时溶血随着表面活

性剂浓度的增大而减小;高浓度时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大而增大

(溶血性用 H%表示)。

77KS 和 77KL 则没有表现出两阶段性,它们的溶血性与浓度呈正比。 
  

 

  

 

  

2 溶血试验 

  

 

  

2.1 红细胞悬浮液的制备 

  研究生物膜与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时,选取红细胞、红细胞影、脂质体等样品和模型。红
细胞由于以下特性而被广泛应用:

(1)能直接反映注射药物对细胞生物膜的溶血性;(2)易获

取;

(3)红细胞的细胞膜与其他细胞的细胞膜性质相近。将采集到的新鲜血液放入盛有抗凝

剂的试管中离心分离,然后用缓冲液

(pH 7.0~7.4)洗去血浆和白细胞层,剩余的即为红细

胞,然后用缓冲液将其配置成一定细胞比容的红细胞悬浮液。

 

  

 

  

2.2 溶血方法和溶血分析 

  

1968 年 Kondo 等所描述的溶血方法被广泛应用:红细胞悬浮液与等体积不同浓度的表

面活性剂恒温混合培养,培养时间和温度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将培养后的混合物离心分
离,用分光光度计测定上层悬浮液吸光度,测定红细胞

100%溶血和红细胞在缓冲液中自

发溶血的

2 组吸光度值,其溶血百分数(Hemolysis%)即可直观地反映表面活性剂对红细胞

的溶血作用。

 

  

 

  

3 溶血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