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应建立在多介质多过程的复合体系理论基础之上

[8]。本文介绍的表面活性剂修复技术就是

基于这一理论的修复方法之一。

 

  土壤有机污染的特点是,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变化属于多介质多过程的复合污染体
系,污染物的低浓度吸附超出了线性理论的研究范畴,不同来源的土壤对污染过程和修复
过程作用差别很大,因此,研究土壤有机污染现状需要针对实际土壤环境的特点做详细的
分析和试验才能进一步寻找合适的修复方法。

 

  

2.2 土壤有机污染的常见修复方法 

  土壤有机污染往往超出了土壤环境的自净能力,为了恢复土壤的生态和农业效用,已
有多种用于土壤有机污染的修复方法。下面介绍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几种,同时与表面活性
剂修复方法加以比较。

 

  

2.2.1 热修复方法 

  土壤有机污染的热修复方法原理是,利用有机物的热挥发性,采用加热的方法将污染
物从土壤中解吸出来。热修复方法工艺简单,技术成熟,但该方法能耗过大,导致操作费用
很高,而且从适用范围来讲,加热方法也只适用于易挥发的有机污染物

[9]。 

  

2.2.2 生物修复方法 

  土壤有机污染的生物修复方法是利用土壤中特定的微生物将有机污染物降解,以恢复
土壤的生态能力

[10]。土壤中通常存在高效降解污染物的微生物,如能将其驯化成优势微生

物,通过优化操作条件,可以加速微生物的降解作用,修复被污染土壤

[11]。 

  生物修复方法效果较好,但所需修复时间较长。在各种污染介质的修复中,生物方法都
因成本较低、副作用小而受到较多关注。但是在土壤污染的修复中,因为土壤成分和生物结
构的复杂性,生物修复方法的修复效率还有待提高。

 

  

2.2.3 化学修复方法 

  土壤有机污染的化学修复方法相对生物修复方法更为简单,在土壤中注入表面活性剂
和有机溶剂,提高有机污染物的溶解性和流动性,使其从土壤中洗脱出来,即利用表面活
性剂和有机溶剂实现强化的洗脱效果

[12]。 

  由于污染物常常被土壤有机质强烈吸附,降低了其生物可利用性,因此,从解吸的角
度修复土壤有机污染是可行的。化学方法正是利用了洗脱剂在有机物相互吸附过程中的影响,
使有机污染物脱离土壤有机相。

   以上 3 种方法是常见的土壤有机污染的修复方法,分

别从不同角度解决土壤有机污染的问题,从修复效率和恢复土壤的生态功能来讲,化学修
复是相对温和而有效的方法。其中,表面活性剂修复技术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化学洗脱方法,
下面将就土壤有机污染的表面活性剂修复技术做详细的介绍。

 

  

3 表面活性剂修复技术概述 

  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往往以吸附态存在,而大多数修复技术针对溶解态污染物最有效
因此吸附影响了其修复效率。表面活性剂能够增加污染物的溶解性和迁移性,因此利用表面
活性剂的化学洗脱技术收到重视。

 

  

3.1 表面活性剂的特点及其增溶作用 

  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特点是具有两性基团,亲水基团和疏水基团(亲脂基团)。表面活性
剂能够显著降低接触界面的表面张力,增加有机污染物特别是疏水有机污染物在水相的溶
解性

[13]。 

  当表面活性剂浓度很低时,表面活性剂的存在形式为:单体的疏水基团靠拢而亲水基
团分散在溶液相;当表面活性剂达到一定浓度时,单体迅速聚集,形成球状、棒状或层状的
“胶束”,该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CMC)[14]。胶束是由
以疏水性基团为核心,亲水性基团包裹疏水核心构成的集合体,胶束外表面的亲水性使其
可以在土壤水相中自由运动,摄取溶解态有机污染物而发挥增溶作用。表面活性剂单体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