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一)选择远比付出来得合算 

 
    1997 年的冬天是我一生中最闲适的一个冬天,但这份闲适让我用了五年的
代价来偿还。作为国家高校并轨后的第一届毕业生,我们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
力。许多同学早早得就开始找工作,整天跑各种人才交流会,而我当时连想都
没想就打定主意要回山东,所以对找工作的事情一点都不关心。由于同学们大
都在四处奔波,课程安排的很少而且学校对我们也不再严加管制,我就整天和
几个“志趣相投”的伙伴打扑克、下棋,打发所剩不多的学生岁月。更可笑的
是,我竟然从没关心过山东的人才交流会情况,仿佛工作会自行找上门来似的。
直   
到春节回家过年听同学说起在日照、青岛等地有系列人才交流会,才恍然意识
到应该去看看了,而当时我竟然连简历都没准备,毕业生推荐表也没带回家,
我就这样两手空空地去青岛参加了第一次人才交流会,到青岛后匆匆地做了几
份简历。 
 
    排队购票,再排队进场,我花了三个多小时的时间才进入会场,看着场内
场外数万黑压压的人群,那时你才能真正体会得到,我们这个社会最缺的根本
就不是人才,而是机会。场馆内几乎每个摊位前都围满了人,仿佛所有能称作
“公司”的单位都可以成为大学生的安身立命之所。我在摊位间徘徊,我坚信
以我学校的名气,在青岛这样一个人才交流会上,我应该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所以要慎重地为自己找一个好归宿。我试着在海尔的摊位前挤了一下,但他们
那里场面太火暴了,招聘工作人员已经被挤到了墙上,听着他们近乎哀求的喊
着“不要挤了,不要挤了”的声音,自命清高的我选择的自然是放弃,小声嘀
咕着:

“什么样的公司值得这样呀,何必呢”。我看到了邮政,上面竟然写着除

各门功课在 90 分以上的不考虑,想招聘的人是什么脑筋呀,他可能不知道有的
老师最高分打 80 分吧,他可能不知道钱钟书给学生打分无论好坏一律打及格
吧,抱着一种“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心态自己又离开了。最终,我在偌
大的交流会场只投下了 2 份简历。其中一份就是投给了一家我经常在电视广告
上看到的企业,之所以能记住那家企业是因为它那早已家喻户晓的广告语,我
对这个企业的具体情况一无所知,甚至连它在青岛哪里都没有搞清楚。 
 
    正是这次不经意的选择让我轻而易举地进了那家企业;也正是那次轻率的
选择,给了我一个教训,那就是:千万不要从广告出发选择自己就职的企业。
广告毕竟是做给客户看的,广告最大的意义就是在于向人们炫耀,你看,我多
厉害,我有钱做广告,你一定要记得我呀。相信在看了媒体捅出来的标王爱多
与秦池的真实故事后,大家对于广告的这种认识会变得更加深刻。大学毕业生
初次择业,知名企业固然是不错的选择,但我们一定要注意,

“知名企业”不能

简单地等同于“好企业”

,我们印象中的好多知名企业是由广告堆出来的,如果

我们能有机会与这些企业进行一下近距离接触,就会发现其实他们绝大多数也
很平常。想一想,一个县级的小酒厂,三两年内迅速窜红,它有这个底蕴么?
当然在巨大的广告效应下,这些知名企业比一般的企业有更大的可能取得成功,
但这些都是以后的事情,我们也看到了好多知名企业几年后就无声无息了。90
年代是保健品行业广告铺天盖地的时候,巨人、三株、太阳神,一夜之间红遍
大江南北,但几年之后它们或者迅速回归平庸,或者走向分崩离析,上演了一
出出兴衰活剧,甚至连累整个保健品行业直到今天都无法恢复元气。成功与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