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对上述标准色样的每一种颜色进行色度测量并作统计计算,计算所得

L*、a*、b*的平均

值作为该商标中该颜色的标准色度值;或使用颜色品质控制软件中目标色设置功能中平均
值测量制定标准色度值。
  重复以上操作,对不同商标和不同颜色分别制定相关的

L*、a*、b*标准色度值目标色允

差范围的制定。
  

2、使用 ΔECMC 合格性判定方式制定允差范围

  根据产品质量要求制定合理的商业指数差额值(颜色质量要求一致的不同颜色只需制
定相同的值)作为最终的颜色质量合格性判定允差范围。
  

3、生产工艺控制手段

  一般地,工艺技术人员总想保持恒定不变的工艺参数和技术方法进行生产。但在实际生
产过程中,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因素变化,往往难以达到这种理想的生产条件。特别是油墨,
由于制造商受化工和颜料工业的制约,不同批次生产的油墨不可能保持相同的质量水平,
尤其是生产日期相隔较长的批次之间的质量波动更甚。因此,在印刷之前,必须针对材质变
化等实际生产条件,在原有工艺标准的基础上对具体工艺参数作适当调整,才能保证不同
批次的印品获得令人满意的稳定的颜色质量。
  例一:当油墨色饱和度相对标准略微偏高,并使用刻痕相对较深的新印版时,应该降
低油墨粘度或提高印刷速度进行调整,减小印品墨层厚度以相应降低印品颜色饱和度。
  例二:当油墨墨色与标准一致,而纸张略微偏黄。那么,大面积实地印刷得到的印品墨
色必然略微偏黄。因此,必须更换白度相对较高的纸张,或者适当调整油墨墨色的黄色成分。
这样,才能达到印品颜色的最终质量要求。
  

4、质量控制

  在印刷过程中,由于印刷设备的随机误差、操作人员的技术能力、油墨成分挥发和粘度
变化、印版刻痕阻塞、印刷速度波动、干燥温度变化、以及环境温湿度变化等等因素的影响,
都将造成同批印品的颜色质量波动。因此,必须在印刷过程中使用色差计对半成品进行适时
抽样检测,了解印品色差偏向并及时调整工艺参数,控制印品颜色质量在最小的变化范围
内波动。从而降低印品废品率,提高经济效益。根据印刷设备是否带分切机构,制定相应的
随机抽样时间,对印刷半成品进行适时抽样。
  

5、使用色差测量方式检测随机抽样产品进行色差分析

  说明:质量控制过程中的色差分析并非印品合格性判定。
  如果抽样检测结果超出合格性允差范围时,才调整工艺参数进行控制,将造成许多不
必要的废品。因此,必须根据实际的色差偏向程度,防患于未然及时调整工艺参数。结合颜
色基本理论中

CIELAB 系统有关内容,对以上抽样检测数据进行色差偏向分析。

  三、色彩管理的前程控制  一张包括图文的原稿,往往要经过许多设备的处理,才能
得到其复制品。这些设备包括输入设备、图形及图像处理设备、输出设备等。由于数字化印前
图文信息处理系统是开放型的,并不受限于所使用的设备、材料和工艺过程。各种品牌、类型
和颜色特征的设备的呈色特征的多样性增加了颜色准确再现的难度。图文信息在这些设备的
传递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信息损失,使复制出的图像与原稿无论在色彩、层次及饱和度上均
相去甚远,严重的甚至使整幅图像面目全非。要正确而完善地复制原稿,必须有一种对色彩
转换和传递进行控制的机制,这就是色彩管理。
  色彩管理简称

CMS(ColorMangementSystem),它首先是一个色彩空间的问题,即基于

哪个色彩空间来进行色彩的控制。显示器、数字相机、扫描仪等都工作在

RGB 的色彩空间;

打印机、打样机、印刷机等都工作在

CMYK 的色彩空间中,同一幅图像在这些设备上输出时,

最后的颜色效果完全有可能不同。这就是因为它们处于不同的色彩空间的缘故,出现色彩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