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业研究生。将来到上海金
融机构工作,这样不但可
以满足自己对于职业的

“爱好”、“高薪酬”、“带薪假”、“施展才华”等方面的期待,也可以满足

自己与家人在一起幸福生活的愿望。

这时的小张,已不是刚入大学时那个懵懵懂懂的学生,而是已成长为一个有足够能力

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的大学生。她愿意应对

“放弃保送机会报考金融专业研究生”这个挑战,

并为之努力,她成功了。最后,她考上了金融专业的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小张顺利地获
得了上海一家金融机构的工作机会。

没有永远不变的选择

许多人的经历告诉我们,当年他们在参加高校招生入学考试中,尽管仔细慎重地填报

高考志愿,大部分人也如愿以偿实现了自己的选择目标,但是入学后,经过几年的专业学
习,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仍然与自己的期待相差很大。这是为什么

?

小张的故事告诉我们,随着对自己和职业社会的不断深入了解,大学生职业目标也会

随之发生变化。听从内心的召唤,勇敢地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是大
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

大学新生入学后,在生涯发展的各阶段都要根据当时的情况树立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 ,

将每一个阶段的职业期待转化为学习成长的具体目标,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用持续的行
动获得成果,为未来的就业做好准备,是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必备能力。

据《

2013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认为工作与职业期待不吻合的 2012 届大学毕业

生中,有

35%的人认为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22%的人认为不符合自己的兴趣

爱好。报告显示,

77.3%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期望值过高,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

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和专业对口等方面。

高考填报志愿,入学后学习某个具体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毕业后到社会上求职,这是

一个相互联系的完整的链条,是一个不断磨合、个人与单位和社会相适应的过程。既不能简
单化,也不能理想化。大学生求职是一个双向选择过程,一方面是大学生按照自己对职业的
地域、薪酬、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以及专业对口等期望选择适合自己
的企业,另一方面是社会企事业单位按照组织对人才在专业技能、通用技能和自我管理能力
方面的要求选择合适的人才

;在这个选择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大学生抱怨工作不好找,

或者说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同时也经常听到企业抱怨符合发展要求的人太少,大学生就业
过程中存在着严重供需不平衡的状况。这种不平衡表现在意愿和能力两个方面的供需失衡。

意愿上的供需不平衡表现在一方面大学生渴望找到一份能够发挥个人专长的工作,而

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希望找到一个踏实、诚恳、负责任的员工。大学生求职的

“有条件”选择和企

业要求的

“无条件”付出形成了供需不平衡。

社会需要有相应工作经验、能够在某一岗位独立开展工作的人才,而绝大多数大学毕业

生没有相关岗位工作经验,尽管他们在大学期间学习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也锻炼了一定的

找行业资料上一览文库!

http://wk.yl1001.com/